清溪道
唐自四川盆地通向云南的重要道路。当系在先秦时已存在的通向西昌盆地一线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修治展筑而成。起自黎州(治今四川汉源县西北),渡大渡河而南,出清溪峡(今汉源县西南),溯越巂河谷,逾相公岭,经今西昌市、会理县,渡金沙江,南抵云南大姚县,再通往大理。乾元中置关于清溪峡,为控扼南诏重地。
唐自四川盆地通向云南的重要道路。当系在先秦时已存在的通向西昌盆地一线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修治展筑而成。起自黎州(治今四川汉源县西北),渡大渡河而南,出清溪峡(今汉源县西南),溯越巂河谷,逾相公岭,经今西昌市、会理县,渡金沙江,南抵云南大姚县,再通往大理。乾元中置关于清溪峡,为控扼南诏重地。
刑法用语。亦称决不待时。即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古代对死刑一般在秋分以后、立春以前行刑,但对罪大恶极之死囚则可随时处决,不受时令限制。如唐代规定“逆恶以上及奴婢部曲杀主者”立决。明律规定,“犯十恶之罪应死
唐文宗时人。著有《渚宫故事》。
①春秋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公过郑,郑伯不在,伯有廷劳于黄崖”,即此。②在今四川汶川县南。唐贞元时,韦皋发兵出黄崖以扰吐蕃,即此。
书名。清王伯恭撰。一册。记载清末掌故,凡百零二则,大半为其所识人物。均与时事有关。1932年印行。
书名。隋裴矩撰。三卷。约大业元年(605)至三年间成书。隋炀帝大业年间,裴矩在张掖(今甘肃张掖市)掌管互市,搜集西域四十四国山川、姓氏、风土、服章、物产等资料,编撰此书,并附有地图。原书已佚,但其主要
630—700唐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怀英。高宗时举明经,授汴州参军。仪凤中,为大理丞,岁中断积案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历侍御史、度支郎中,以强谏著称。垂拱二年(686),转宁州刺史,抚和戎
见“大理卿”。
?—1233金女真人,字子正。本名卜吉。承安二年(1197)策论进士。宣宗兴定四年(1220),累官礼部侍郎。七月,与翰林待制安庭珍奉使蒙古求和,见太师国王木华黎。又独往中亚,见成吉思汗。五年冬还。口
官署名。北齐置,设丞。掌供乐人衣服。隶太常寺鼓吹署。
?—前571春秋时郑国国君。公元前584—前571年在位。名睔,一作纶。郑悼公之弟。继悼公即位。郑成公三年(前582),朝晋景公,因贰于楚,被执于晋。次年,郑子如立公子繻为君。郑人杀繻,立髡顽。晋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