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东路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分淮南路置,至道三年(997)复与淮南西路合为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又分淮南路置,简称淮东路。治扬州(治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北部(徐州市、铜山县、邳州市、沛县、丰县除外),安徽全椒、明光、蒙城、涡阳以东北及河南永城、鹿邑等县地区。元丰元年(1078)又与淮南西路合并为淮南路,八年复分置淮南东路。元祐元年(1086)又并为淮南路,南宋初又分置淮南东路,宿、毫二州入金。元废。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分淮南路置,至道三年(997)复与淮南西路合为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又分淮南路置,简称淮东路。治扬州(治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北部(徐州市、铜山县、邳州市、沛县、丰县除外),安徽全椒、明光、蒙城、涡阳以东北及河南永城、鹿邑等县地区。元丰元年(1078)又与淮南西路合并为淮南路,八年复分置淮南东路。元祐元年(1086)又并为淮南路,南宋初又分置淮南东路,宿、毫二州入金。元废。
北齐燕郡蓟县(今北京西南)人,字明达。北魏末曾受业于徐遵明。初投尔朱荣,为参军,以军功迁襄州刺史。复依高欢,东魏为怀州刺史,奏请筑新城于轵关(今河南济源西北),以防西魏军进犯。未几,以功升开府仪同三司
又称七夕、乞巧。魏、晋、南北朝时重要节令之一。时在每年夏历七月初七日。俗当晒物。晋郝隆于是日裸身仰卧庭中,或问其故,答曰:“晒腹中书。”阮咸家贫,无锦绮可晒,乃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聊以随俗。织女渡天河
后(後)书名。东汉应奉撰。十二卷。久佚。
①(937—1000)北宋开封东明(今河南兰考北)人。为赵光义亲校,主庖膳。太平兴国初,为御厨使,从征太原,加尚食使。俄领刺史,兼掌武德司、御辇院、左藏库。八年(983)兼充亲王诸宫使。咸平初,出知华
即“马儒翰”。
官名。三国吴置。掌校订宫廷藏书及修史。下设丞为副贰。
唐人。善针术,名传于时。高宗时,为侍医。高宗苦风眩,他刺百会及脑户出血,获良效。
?—250①三国时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字伯瑜。少受学于任安,精究图谶之术。益州牧刘璋辟为从事。刘备定益州,任为议曹从事。建安二十五年(220),因曹丕称帝,遂引图谶劝备即帝位。后拜谏议大夫,累迁太
北宋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字仲修。第进士。著《礼檀弓义》,为王安石、吕惠卿所称,补国子直讲、太常博士。年未五十即致仕。元符初,命其复职,累官起居舍人。以论救邹浩,贬监郴州酒。徽宗立,召为国子祭酒、起居
?—27新莽末年琅邪(治今山东诸城)人,字细君。天凤五年(18),在莒县(今属山东)率众起义,得到饥民拥护,于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大破莽军,所部众至十余万人,号“赤眉军”。公元25年,率众进入长安,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