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
佛经名。分大、小乘两类,译本很多。小乘涅槃经名《大般涅槃经》,六卷,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合译;大乘涅槃经名《大本涅槃经》,四十卷,十六国北凉昙无谶译出;其后南朝宋慧观、谢灵运依六卷本删补成《南本涅槃经》,三十六卷。此经主旨宣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道生更进一步驳斥积学之“渐悟说”,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及“顿悟成佛”之说。道朗则为昙无谶译本作《涅槃义疏》,以不偏不倚之“中道”解释佛性。由于解释殊异,长期间未有确论。
佛经名。分大、小乘两类,译本很多。小乘涅槃经名《大般涅槃经》,六卷,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合译;大乘涅槃经名《大本涅槃经》,四十卷,十六国北凉昙无谶译出;其后南朝宋慧观、谢灵运依六卷本删补成《南本涅槃经》,三十六卷。此经主旨宣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道生更进一步驳斥积学之“渐悟说”,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及“顿悟成佛”之说。道朗则为昙无谶译本作《涅槃义疏》,以不偏不倚之“中道”解释佛性。由于解释殊异,长期间未有确论。
亦称陇坂、陇山(《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陇首(班固《两都赋》)。即陕西宝鸡、陇县与甘肃清水、张家川诸县间的陇山。为关中西部险要。张衡《西京赋》:“右有陇坻之隘。”《后汉书·隗嚣传》:建武六年(30
南朝宋明帝好围棋,置围棋州邑,以建安王刘休仁为围棋州都大中正,中书舍人王谌、太子右率沈勃、尚书水部郎庾珪之、彭城丞王抗四人为小中正,朝请褚思庄、傅楚之为清定访问。
官名或官署名统称。汉代、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指刺史、侍御史及尚书左、右丞等有监察权的官员。《后汉书·左雄传》:“监司项背相望,与同疾疢,见非不举,闻恶不察。”宋代诸路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有监察
隋唐地名。在今云南弥渡县北红岩一带。在大勃弄之北。
?—344十六国时人,字道恭。仕石虎为常侍。时虎所宠中谒者令申扁,权倾内外,他与常侍卢谌等十余人与扁抗礼。后以戏言遭谗,与子同为太子石宣所杀。
?—1399明人。洪武末为锦衣卫指挥使。建文初擢都督,奉命屯兵开平(治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防燕王之变。并简选燕府护卫以从。“靖难”兵起,守怀来。燕王命护卫家属为先锋来攻,守城将士遂无斗志,兵
1615—约1695明末清初安徽休宁人,字訒庵。明诸生。壮年弃科举,殚究经史百家,尤嗜岐黄之书,采诸家之长,辑为《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本草则字笺句绎,医疗则诠症释方,兼百家之论辨。另著有《素灵类
①记录之簿册。《后汉书·杨赐传》:“后帝徙南宫,阅录故事,得赐所上张角奏及前侍讲注籍,乃感悟。”李贤注:“所注之籍录。”亦指登记入册。②东晋、南朝户籍正文外之注文。东晋初,侨人户籍称白籍。土断后易为黄
建筑构件。紧贴在与柱相交处的梁或阑额下的辅助方木,以缩短阑额的净跨距离,增强交接处的刚性。清称之为雀替。造型有实拍栱式、㭼头式、蝉肚式等,置于柱间花牙子下者名花牙子雀替,开间较窄两侧挑的
历代关于马匹(包括军马)的蕃息、牧养、采购、分拨、使用等各方面管理工作之总称。其名始见于《礼记·月令》,谓仲夏之月“游牧别群,则挚腾驹,班马政”。为满足农耕、运输、骑射、征战之需,历代政府对此极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