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本末

本末

①指本质与现象。本,指无声、无形、不可闻见感知的本体;末,指有声、有形、可以感知的事物。《庄子·天下》评述老聃、关尹之学,谓其“以本为精,以物为粗”。将“本”与“物”相对待。三国魏王弼《老子指略》:“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 崇本息末而已矣”,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上,强调“本”(本质)对“末”(现象)的指导性和主宰性,以便在认识上收到以简驭繁之效。因此,他主张在“本”的基础上的“本”、“末”之统一,他在《老子注》第三十八章说:“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南宋朱熹以“理本气末”的思想继承此说。明王廷相则以“元气为道之本”(《雅述上篇》)的命题,反对有脱离现象和高于现象而独存的本体(本质)。②古代经济思想范畴。指本业与末业。《盐铁论·本议》:“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管子》、《商君书》、《荀子》中都以农为本,以商业和奢侈品生产为末。也有持不同观点者。汉末王符主张:“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潜夫论·务本》)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农工商皆本,唯不切于民用的迷信、倡优、奇巧淫技为末业。

猜你喜欢

  • 丰陞阿

    ?—1909清满洲正白旗人,郭博勒氏,字厚斋。同治三年(1864)起在甘肃、宁夏等处充马队帮带,后擢升头等侍卫,调神机营当差。十二年随将军长顺调赴乌里雅苏台,参与镇压西北回民起义。光绪六年(1880)

  • 察举

    选官制度。汉代规定:由公卿、列侯、刺史及郡国守相等推举人才,由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始于汉文帝,至武帝时形成较为完备的制度,主要有岁举和诏举。岁举一年一次,由刺史、郡国守相察举孝廉及秀(茂)才等。诏举则

  • 钱倧

    即“吴越忠逊王”。

  • 行在会子

    见“会子”。

  • 比例四线新表

    书名。清薛凤祚根据波兰传教士穆尼阁所传科学知识汇编的《历学会通》中的一部,一卷。顺治十年(1653)成书。是书是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四线的对数表,其中度以下分为一百分,每分都有对数,系薛凤祚所自推,

  • 范鏓

    明沈阳中卫(今辽宁沈阳)人,祖籍江西乐平,字平甫。正德进士。嘉靖二十年(1541)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因边功迁兵部左侍郎,出督三边署部事。二十八年擢为兵部尚书,以年老辞,遂忤帝意,削为民。后病死于家

  • 计相

    官名。(1)主管上计、计籍之官。西汉初,相国萧何以张苍明习天下图书计籍,任为计相,居相府,主天下郡国上计事。(2)宋代三司使别称。元丰改制前,三司使总领天下财赋,地位仅次于执政,故有此称。

  • 赞引

    吏职名。隋于太常寺置六十人,唐贞观时减至二十人,祭祀时为赞相导引之吏。

  • 东山存稿

    书名。元赵汸撰。七卷,附录一卷。汸字子常,休宁(今属安徽)人,通贯诸经,尤精于《春秋》。晚年筑东山精舍,读书著述其中,学者称东山先生。是集乃后人所编,凡诗词一卷,文六卷,附录一卷。所记多元末时事。传世

  • 迟散

    地名。见于《魏略·西戎传》。其地望主要有奇萨尔平高尔(Cisalpina-Gallia)和乌迟散(埃及的亚历山大)二说。前说似误。参见“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