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太一

太一

①至极唯一之意。《庄子·天下》谓老子之学“主之以太一”,实为“”之别名。《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认为“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礼记·礼运》:“礼必本于大一。”孔颖达疏:“必本于大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极大曰太,未分曰一,其气既极大而未分,故曰大一也。”“大一”即“太一”。认为太一是天地未分时的混沌元气。太一又指太古之时。《荀子·礼论》:“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礼,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王先谦集解:“大读为太,太一谓太古时也。”②神名。或作大一、泰一。初为道家用语,系宇宙本根的代称。后被作为上帝的别称。《史记·天官书》张守节正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刘伯庄云:“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太一的祀典甚为隆重。《史记·封禅书》载:“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于南郊,用太牢,七日。”③即“终南山”。

猜你喜欢

  • 闻喜县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治今山西闻喜县东北。属河东郡。东汉移治今闻喜县。北周武帝移治今新绛县西南。隋开皇十年(590)移治今闻喜县东北东镇。唐元和十年(815),移还今闻喜县东北汉时故治。五代

  • 公凭

    见“凭由”。

  • 六科

    ①官署合称。明初沿前制,统置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始分吏、户、礼、兵、刑、工科,合称六科。六科设给事中十二人,每科二人。十年,隶承敕监。十二年,改隶通政司。二十四年,定每科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

  • 五百

    亦作伍佰。汉代官府执役者,官员出行时充作前导,文武官员因职位不同,人数也不等。据《后汉书·舆服制》璅弩车前伍佰,公八人,中二千石、二千石、千石、六百石皆四人,四百石至二百石皆二人。蜀汉、晋及南朝宋亦置

  • 贾桢

    1797—1874清山东黄县(今龙口)人,字筠堂。道光进士。历官工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屡次主持科举。咸丰三年(1853)充上书房总师傅,兼管顺天府尹。次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查获

  • 俊秀

    官制用语。明朝称幼童、白丁和商贾以捐纳而得入监为监生者。或称例生。大都不入国子监读书,只候凭票选官。清朝专指汉人无“出身”而入仕者。武生行伍就文职者亦视于此。其捐输官职,只授从九品或未入流。识满、汉字

  • 一作鄎。西周封国。侯爵,姬姓。春秋时为楚所灭,置息县。在今河南息县西南。《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庄公十四年(前680):蔡侯“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

  • 彭士愁

    ?—约956一作彭士然或彭士,皆误。唐末五代羁縻溪州蛮首领。自称“世传郡印”,为静边都指挥使、溪州刺史。五代初,控邻近羁縻州十七,合上、中、下三溪州,都二十州,称雄于蜀楚之间。后晋天福

  • 居易录

    书名。清王士禛撰。三十四卷。笔记。内容大多考辨典籍、评论诗文、史事,也记时事和异闻。

  • 大上造

    爵名。战国时秦置,为二十等爵第十六级。秦汉沿置,亦称大良造。参见“上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