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庾县
隋开皇十年(590)分南康县置。因地处大庾岭得名(一说西汉武帝时监军庾姓讨平南越,筑庾将军城于此,因以名县)。治今江西大余县西南。十六年废为镇。唐神龙元年(705)复分南康县置。属虔州。移治今大余县东。北宋淳化元年(990)始移今大余县(南安镇)。为南安军治。自元至清又为南安路、南安府治。1957年改为大余县。
隋开皇十年(590)分南康县置。因地处大庾岭得名(一说西汉武帝时监军庾姓讨平南越,筑庾将军城于此,因以名县)。治今江西大余县西南。十六年废为镇。唐神龙元年(705)复分南康县置。属虔州。移治今大余县东。北宋淳化元年(990)始移今大余县(南安镇)。为南安军治。自元至清又为南安路、南安府治。1957年改为大余县。
官署名。元代置。世祖至元年间,在济南等地置铁冶提举司,废置不常。至大元年(1308),立济南、莱芜等处采金铁冶都提举司,秩正四品,掌宝成、通和、昆吾、元国、副国五冶,直隶中书省户部。设提举、同提举、副
即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南鸡鸣山。明正统十四年(1449)瓦刺也先犯大同,英宗亲征,次鸡鸣山,敌渐退,即此。
即“脱脱木儿”。
亦作暴䳒、暴子。战国时韩国将领。韩襄王十一年(前301),率军与齐匡章、魏公孙喜攻楚方城,相持半年,破楚军于垂沙(在今河南唐河境),韩、魏得宛、叶以北地。魏安釐王二年(前275),秦攻魏
十六国成(汉)李雄年号(306—310)。凡五年。
书名。清梁廷枏总纂。三十卷。纂录历代史书、方志、航海闻见及清官方档案等有关资料,分皇朝训典、前代事实、口岸(附各口岸图说)、设官(附清粤海关职官表)、税则、奏课、经费、禁令、兵卫、贡舶、市舶、行商、夷
1344—1425明浙江黄岩(今台州)人,名垕,以字行。幼聪慧好学。洪武时历任铜陵主簿、苏州通判。发粟赈饥,筑堤御水,吴人称便。建文二年(1400)超升兵部右侍郎,赴两浙召募义勇抗燕王。成祖即位疏乞归
多管火器。明始用。有铳管五个,各长一尺五寸,重五斤。底至火门一寸,每铳各有照星。五铳为一束。后安柄,柄上总一照门。铳装柄上可以旋转,火绳夹于一铜管内,置于铳柄前,夹火绳处恰对火门,放时以手托铜管点放。
官名。金代始置为文散官,以授正六品上文官。元代沿置,改文官正五品,宣授。明代为文官正五品,升授。清代为文职正五品之封赠。
见“窦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