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备史
书名。北宋钱俨撰,托名范坰、林禹。传本四卷,补遗一卷。编年体。载五代十国时吴越钱氏政权三世五王事迹。本编起于唐乾符二年(875),终宋开宝元年(968)。今本始于后晋开运元年(944),此前佚去三卷。补遗作者不可详知,记事起开宝二年,终端拱二年(989)。卷首原有年号世系图、诸王子弟官爵封谥表、十三州图、十三州考,今只存考一篇。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吴越部分于本书材料有所采录。有《四部丛刊》续编本等。
书名。北宋钱俨撰,托名范坰、林禹。传本四卷,补遗一卷。编年体。载五代十国时吴越钱氏政权三世五王事迹。本编起于唐乾符二年(875),终宋开宝元年(968)。今本始于后晋开运元年(944),此前佚去三卷。补遗作者不可详知,记事起开宝二年,终端拱二年(989)。卷首原有年号世系图、诸王子弟官爵封谥表、十三州图、十三州考,今只存考一篇。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吴越部分于本书材料有所采录。有《四部丛刊》续编本等。
925—991北宋大名(治今河北大名东)人,字仲询。从后周世宗征高平,以功迁西上閤门副使。入宋,以行营都监从太祖平李重进。荆湖平,为潭州防御使。开 宝 三 年(970),为贺州路行营诸军都部署,连克富
①南朝梁天监中分阴山县置。治今湖南衡山县东。属湘东郡。隋先后属衡州、衡山郡。唐天宝八载(749)改为衡山县。②唐天宝八载改衡山县置。移治洛口,即今湖南湘潭市下摄司。南宋移今市。元元贞元年(1295)升
?—1456又作阿拉克丞相、阿拉克忒睦尔丞相、阿剌平章。明时瓦刺贵族。也先重臣。正统十四年(1449),助也先袭宣府、赤城等地,后力主与明议和。景泰五年(1454),因权位之争及报杀子之仇,举兵击杀也
1460—1527明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希哲,生而枝指,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枝山老樵等。为徐有贞外孙、李应祯婿。弘治举人。五岁能作径尺字,九岁能诗,稍长,博览群书。历官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
见“大行台”。
1605—1666明末清初浙江海宁人,字彦升,号素庵。明崇祯进士。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降清,历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尚书。九年授弘文院大学士。次年,以议处巨盗李应试时畏祸缄默,调户部尚书。十二
杂志名。清光绪三十三年六月(1907.7)在上海创刊。月刊。学生团体科学研究会主编。以普及科学知识,谋求富国强兵、民族独立之目的。按学堂课程分列栏目。鼓吹科学教育救国和政治改良。已见出版四期。
唐羁縻都督府名。贞观二十一年(647)置于铁勒同罗部,故地在今俄罗斯布里亚特东南部契科伊河以南及蒙古国伊罗河以东一带。隶于燕然都护府。后改隶瀚海、安北都护府,约八世纪中叶废。
秦或南越赵佗置。以近揭阳岭得名。属南海郡。晋废。在今广东揭阳市西北。北宋宣和三年(1121)复置。属潮州。南宋绍兴二年(1132)废入海阳,八年又复。移今治。元属潮州路。明清属潮州府。1991年改设为
官名。清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营制,始置。每军三人(不常置),每镇五人,正六品,副军校充,奏补。掌承办杂务。由护军官、军需官等差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