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书
书名。三国吴韦曜撰。五十五卷。记三国时吴国历史。纪传体。吴大帝(孙权)末年,始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撰《吴书》;少帝(孙亮)时,更命韦曜、华覈、薛莹、周昭、梁广等共同访求往事,撰述国史。景帝(孙休)时,昭、广已去世,曜、莹又徙黜,史著中辍。其后曜独撰《吴书》,但因下狱被杀,未能最后完成。已佚。今有清王仁俊辑《吴书钞》,见《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
书名。三国吴韦曜撰。五十五卷。记三国时吴国历史。纪传体。吴大帝(孙权)末年,始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撰《吴书》;少帝(孙亮)时,更命韦曜、华覈、薛莹、周昭、梁广等共同访求往事,撰述国史。景帝(孙休)时,昭、广已去世,曜、莹又徙黜,史著中辍。其后曜独撰《吴书》,但因下狱被杀,未能最后完成。已佚。今有清王仁俊辑《吴书钞》,见《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
约715—770唐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先世居邓州棘阳(今河南南阳南)。岑文本后裔。天宝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判官,又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
辽北面官类名。为辽北面中央政府机构中官员之总称。其官衙主要有契丹枢密院,北、南宰相府,北、南大王院,宣徽北、南院,大于越府,大惕隐司,夷离毕院,大林牙院,敌烈麻都司,文班司,阿札割只。辽重北轻南,故北
743—818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字公范。大历进士,又第明经。贞元四年(788),张建封为徐州节度使,辟为从事,以劝谕李纳罢兵,迁濠州刺史。德宗知其能,召拜礼部员外郎,累迁给事中,以敢于驳论著
在今北京市西卢师山,一说即今天津市宁河县(芦台)或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西南卸粮台。唐贞观十九年(645)征高丽,馈运使韦挺至幽州(治今北京市西南),作漕舻运粮,自桑乾河(今永定河)抵卢思台,因河渠壅塞不
?—719渤海国王。公元698—719年在位。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之子。唐灭高丽后,与其父率部众徙营州(今辽宁朝阳)。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破营州,乃渡辽河东走。父死后,曾以靺鞨及高丽遗众败唐兵于
书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周学熙嘱周尔润编纂。共八册,分章牍、表志、报告、丛录四类。记周学熙创办各项实业、工艺各事之筹款用人、拟牍订章、征法察弊、选料考工及直隶兴办工艺等事。有周学熙所撰序文。
美国与清政府就华工问题拟定的条约。光绪十四年二月一日(1888.3.13)议订于华盛顿。凡六款。主要内容:(1)以二十年为期,禁止华工赴美,但寓美华工有家属或有产业值银一千元以上,以及传教、学习、贸易
十六国前秦称丞相为元相,因其位居百官之首,故称。
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鼎卿。刘知几次子。天宝中,历任集贤殿学士、右补阙、修国史。著有《史例》、《国朝传记》、《国朝旧事》、《六说》、《兼讲书》、《授经图》、《续说苑》、《乐府古题解》等。
①官署名。北宋熙宁中创置,为四方馆之一。掌接待高丽使者元丰改制,归鸿胪寺。南宋改属礼部。②学馆名。即“京师同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