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
战国魏邑。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黄河西岸。《史记·魏世家》:文侯十七年(前429),“筑雒阴、合阳”,张守节正义:“郃阳,郃水之北”,即此。西汉置郃阳县。汉高帝八年(前199),封刘喜为合阳侯,合阳为其食邑。
战国魏邑。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黄河西岸。《史记·魏世家》:文侯十七年(前429),“筑雒阴、合阳”,张守节正义:“郃阳,郃水之北”,即此。西汉置郃阳县。汉高帝八年(前199),封刘喜为合阳侯,合阳为其食邑。
?—1589明人。原为广东始兴僧人,诡称广东翁源人王子龙系黄巢后裔、弥勒降生,借之发动群众,于万历十七年(1589)在江西龙南起义,进兵南雄。不久被俘杀。
清末民初苏州商人自治团体。多以辖境内主要街道、河流和有特征的建筑物为依据而命名。最先始于宣统元年(1909)成立的观前公社。之后各街道商民相继援例仿行。宗旨为“联合团体,互相保卫,专办本街公益之事”。
官署名。简称三官。西汉水衡都尉所属钟官、辩铜、技巧(一说为均输、钟官、辩铜)三官的合称。因设在上林苑中,故名。《史记·平准书》:汉武帝时“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
明代各盐场堆放残剩之盐。因年久经风雨消蚀,常以低价开中。权豪势要则以此为名,夹带好盐,牟取暴利。
①星官名。亦称牵牛。二十八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中的第二宿。有星六颗,即摩羯座β,α2,ξ2,π,σ,ρ六星。牛之上为中道,是七曜所从起。《易传》:“日月五星,起于牵牛。”《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旦
后(後)即北朝之魏朝。为别于三国之魏国,史称“后魏”。参见“北魏”。
书名。清徐锡麟、钱泳同辑,托名余金撰。十六卷。笔记体。辑录自清初至嘉庆时掌故遗闻,于政事、文章、风俗各方面,均有涉及。但内容多歌颂清帝、记叙科场得失,于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经济,记载不多。
594—669唐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北)人,徙居滑州卫南(今河南浚县东南)。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武德初赐姓李,永徽中改单名勣。家富,多积粟。大业末,投瓦岗军,说翟让劫船运以聚众。击斩张须陀,倡推
隋开皇十四年(594)置,因清水为名。治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北宋至道二年(996)徙刺榆,即今县。隋先后属济州、济北郡,唐属齐州,宋属济南府,元属泰安州,明、清又属济南府。
明洪武二年(1369)改思明路置。治今广西宁明县东明江。成化中一度移治今县东南。辖境相当今宁明县大部地区。属广西省。清雍正十年(1732)改为土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