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佛性

佛性

梵文Buddhata的音、意合译。佛教名词。“佛”者,觉悟之谓,指众生所具有的觉悟之性,故名。小乘不认为众生可以成佛;大乘则以宣传众生可以成佛为目的。《大涅槃经》二十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中国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学者对佛性提出种种见解,东晋竺道生认为,佛性为众生本有之性,一阐提人(指丧尽善根者)是众生而非木石,其有佛性乃理之必然。此论曾引起长期争辩。隋唐间吉藏和湛然进而提出“无情有性”,认为即使没有“情识”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亦皆具有“佛性”(《大乘玄论》卷三),视“佛性”为永恒的精神实体,故又称“真如佛性”。

猜你喜欢

  • 我子

    ①战国时人。墨子后学。《汉书·艺文志》墨家类著录有《我子》一篇,已佚。②书名。战国时我子撰。《汉书·艺文志》著录一篇,列于墨家。颜师古注:“刘向《别录》云为墨子之学。”应劭《风俗通·姓氏篇》:“我氏,

  • 元朝秘史注

    书名。清李文田撰。十五卷。李氏治蒙古、元朝史地之学,侧重史料辑佚校注,尤致力于《永乐大典》本《元朝秘史》的校注考证。其遍探群籍,包括历代正史及孟珙《蒙鞑备录》、黄震《古今纪要逸编》、程大昌《北边备对》

  • 虎猛县

    西汉置。治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红庆河古城。为西河郡西部都尉治。《汉书·匈奴传》:王莽天凤元年(14),匈奴伊墨居次云、须卜当“遣人之西河虎猛制虏塞下”,即此。东汉废。

  • 尚书行台

    官署名。东汉以后,尚书称台或台阁。时事归台阁,尚书执掌朝廷政务,遂称中央政府为台。魏晋时,掌政权者出征时,常在所驻之地临时设立代表中央之政务机构,称行台;若任职者权位特重,则称大行台。北魏称尚书大行台

  • 皇极历(曆)

    古历名。隋刘焯撰。成于仁寿四年(604),未颁行。

  • 刘从简

    ?—860唐浙东人。大中十三年(859)底,随裘甫起义于浙东,为义军名将。次年,剡县(今浙江嵊州)被围,裘甫等诸将战败被俘,他帅壮士五百人,乘敌不备,突围而走,至大兰山(今浙江奉化西北),据险自守,战

  • 摩尼教

    亦名末尼教、牟尼教、明教。波斯宗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吸收佛教、基督教、祆教等思想,倡导“二宗三际”说。二宗指光明与黑暗,二者为善与恶的本原,主张“弃暗从明”;三际即初际、中际和后际,指光明与

  • 刘好礼

    1227—1288元汴梁祥符(今河南开封西)人。宪宗时为廉访府参议、永兴府达鲁花赤。至元七年(1270),任益兰州(在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唐努山北麓)等五部断事官,在益兰州修仓廪,置传舍,以为治所;请

  • 辇郎

    官名。《汉书·刘向传》:“以父德任为辇郎。”颜师古注引服虔曰:“辇郎,如今引御辇郎也。”即侍奉皇帝车马出行的郎官。

  • 田际云

    1864—1925直隶高阳(今属河北)人,一说武清(今属天津)人,后移居定兴(今属河北)。名瑞麟,艺名响九霄。清光绪二年(1876)入涿州(今属河北)双顺班,习河北梆子。工花旦,兼唱小生,往来演出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