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
古代的贤人政治。儒墨两家都强调“得人”对治国的重要作用。《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墨子·尚贤中》:“王公大人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是以民无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者。”儒家之人治思想目的在行“文武之道”,选人标准服从于“亲亲”原则。墨家之人治观念目的在行“墨者之义”,选人标准服从于“兼爱”原则,要求“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尚贤上》)。两家旨趣相异。
古代的贤人政治。儒墨两家都强调“得人”对治国的重要作用。《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墨子·尚贤中》:“王公大人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是以民无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者。”儒家之人治思想目的在行“文武之道”,选人标准服从于“亲亲”原则。墨家之人治观念目的在行“墨者之义”,选人标准服从于“兼爱”原则,要求“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尚贤上》)。两家旨趣相异。
帝王继承者。《公羊传·僖公五年》何休注:“储君副主。”《后汉书·郑众传》:“太子储君。”亦称储元、储副(即上引何休注的简写)、储后、储嗣、储两、储贰,均太子别称。
春秋时晋国建立的军制。晋文公即位后欲图霸业。文公四年(前633),楚及诸侯围宋,宋告急于晋。先轸说:“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晋“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晋献公时只
1573—1622明西宁(今属青海)人,字爱宇。土族。万历十九年(1591)袭父世勋指挥同知职。四十四年任永昌参将、凉州副总兵,挂平羌将军印。四十六年率土兵援辽,升都督佥事,任援辽总兵官。天启二年(1
见“宫观官”。
官署名。清代内阁及吏、礼、兵、刑、工五部所属办事机构。内阁所属掌收发各省题本,并将无满文者照贴黄译成满文,缮写同题本一起呈进的本单,以及各种满文翻译事项。设侍读学士,满、汉各二人;侍读,满洲三人,汉二
?—1245亦作高禾,或以佛号名,称高踰城和。南宋大理统矢府(今云南姚安)人。白族。大理段氏权臣高智升十一世孙。世为段氏权臣,专政柄,号令皆出其门,人称高国主。宋淳祐四年(1244),元兵南下,自西川
?—409北魏宗室。代王拓跋什翼犍孙。有算略,善骑射。赐爵九原公。登国六年(391),从道武帝征匈奴刘卫辰,封东平公。受命督屯田于河北五原至棝阳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及后燕平,迁尚书令。后为左丞相,
官署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设,初隶工巡总局,继辖于巡警部,后又改归民政部直辖。收取轻罪犯人,令习工艺,使之改过自新,并酌收贫民,教以谋生之技,相当于京城地区的劳教机关。有监督、提调兼典狱官、
官名。两晋、南朝中书省、门下省皆置为属吏,掌奏文案、宣诏令。北魏、北齐置于门下省,员八人。隋初沿置,开皇六年(586)罢。麴氏高昌国亦置,隶门下省,仅次于门下校郎,地位较高。
官署名。南宋绍兴三年(1133)置,掌修国史、日历。以宰臣提举,选侍从官为修撰。四年,改称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