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城御史衙门
官署名。明清稽察京师地方的机构。明正统十三年(1448)置,分设中、东、西、南、北五巡城御史。掌提调锦衣卫、五城兵马司,维持地方治安。清顺治中沿置,中、东、西、南、北五城分置衙署,称“察院”,以各城兵马司隶之。每城设巡城御史满、汉各一人,由科道官中简派,任期一年。所属有经承二十人。掌督率所属,厘奸剔弊,整顿风俗,办理地方事务。
官署名。明清稽察京师地方的机构。明正统十三年(1448)置,分设中、东、西、南、北五巡城御史。掌提调锦衣卫、五城兵马司,维持地方治安。清顺治中沿置,中、东、西、南、北五城分置衙署,称“察院”,以各城兵马司隶之。每城设巡城御史满、汉各一人,由科道官中简派,任期一年。所属有经承二十人。掌督率所属,厘奸剔弊,整顿风俗,办理地方事务。
明清蒙古部名。明时蒙古六万户之一。以驻牧于喀尔喀河流域得名。入清称喀尔喀者有三:(1)旧喀尔喀。归附后金最早,编入蒙古八旗。(2)内喀尔喀。顺治十年(1653)设喀尔喀右翼旗,隶乌兰察布盟,嘉庆间有佐
①地名。(1)春秋庸邑。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左传》文公十六年(前611):楚“使庐戢梨侵庸,及庸方城”,即此。(2)战国燕邑。今河北固安县西南方城。《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喜十二年(前243),“赵
东汉会稽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光武帝时,举为孝廉。为使其弟晏、普成名,分家产时自取肥田广宅及奴婢之健壮者,以瘠田劣奴付与二弟,使晏、普以谦恭克让被辟举。旋大会宗亲,申明以前所为,复将家产归还二弟,以
见“塘丁”。
官名。隋代左领左右府长官。置一人,正三品,掌领千牛备身、备身左右等侍卫皇帝左右,供御兵仗。大业三年(607)罢。
宋池州青阳(今属安徽)人,字冬老。登进士第。庆元中,知钱塘县,谄事殿帅吴曦及权臣*韩侂胄。嘉泰元年(1201)骤迁至同知枢密院事,自县令至此,才四年。开禧元年(1205),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次年
官名。北周置。《隋书·杜整传》:“(整)从武帝平齐,加上仪同,进爵平原县公,邑千户,入为勋曹中大夫。”后又分置左、右。正五命。
即“阿济汗”。
河西回鹘的一支。居沙州(今甘肃敦煌)。初受甘州回鹘可汗节制,后自立,多次向宋朝贡。金天会五年(1127),其可汗活剌散遣使向金朝入贡。
地名。在今山西黎城县东北太行山口。《资治通鉴》:五代唐清泰三年(936),赵德钧救援张敬达,将卢龙兵由土门路至镇州,“自吴儿谷趣潞州”,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