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
《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东汉郑玄兼注三书,合称《三礼注》,盛行于当时,开创三礼学之综合研究,为历代经学家所继承。晋王肃撰《三礼解》,与郑玄异。南北朝时,三礼学特盛,南北士族经学家以精研三礼著名者辈出,南北经学之三礼学复定于一尊。唐孔颖达撰《礼记正义》,贾公彦撰《周礼义疏》及《仪礼义疏》,皆以郑注为主。宋朱熹、陈详道治三礼,极务详博,掊击郑学。清江永撰《礼经纲目》、秦蕙田撰《五礼通考》。而治礼学最称详审者有孙诒让《周礼正义》、胡培翚《仪礼正义》。
《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东汉郑玄兼注三书,合称《三礼注》,盛行于当时,开创三礼学之综合研究,为历代经学家所继承。晋王肃撰《三礼解》,与郑玄异。南北朝时,三礼学特盛,南北士族经学家以精研三礼著名者辈出,南北经学之三礼学复定于一尊。唐孔颖达撰《礼记正义》,贾公彦撰《周礼义疏》及《仪礼义疏》,皆以郑注为主。宋朱熹、陈详道治三礼,极务详博,掊击郑学。清江永撰《礼经纲目》、秦蕙田撰《五礼通考》。而治礼学最称详审者有孙诒让《周礼正义》、胡培翚《仪礼正义》。
书名。清王引之撰。三十二卷。因旨在传述其父王念孙之经说,故名。然其中往往就其父之说,引申触类,于训释经义多所发明。内分《周易》、《尚书》、《毛诗》、《周官》、《仪礼》、《大戴礼记》、《礼记》、《春秋左
春秋时晋国于晋顷公十三年(前513)所颁布之成文法典。《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又称顶首银、顶手银、顶价等。清代指佃户租地时所交业主银钱,退佃时需归还。佃户往往据此可将租地转佃。又,佃户转佃时,向新佃收取的银钱亦称顶耕银,退佃时亦需归还。
计时器。明初詹希元创造。由五轮组成,每轮三十六齿;分沙池、斗轮、减速齿轮组和时刻显示器四部分。斗轮的圆周均匀固定十六只沙斗;以流沙作动力。细沙从沙池漏出而注入其中一只沙斗,引起两边重量失衡而转动。减速
西汉置。治今山西沁水县东四十五里西城。汉魏属河东郡。西晋属平阳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太和二十年(496)复置。为安平郡治。隋开皇三年(583)移治今沁水县东九十里端氏村。属泽州。大业中属长
旧时瑶族地区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带有原始民主性质。每一村寨自生产、祭祀、调解纠纷至指挥对外械斗,均由全村推选年长有经验的老人分工执掌。此制以广东连南八排瑶村较典型。所选瑶老有天长公(村长)、头目公(天
①隋开皇十九年(599)改奉化县为普宁县。治今广西容县。属藤州。大业属永平郡。唐属容州。元和中为容州治。明洪武十年(1377)省入容州。②明万历十年(1582)改普安县置。治今广东普宁县北。属潮州府。
?—697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为箕州刺史。少学相术,相士言当位至太师,遂与綦连耀定君臣之契谋反。事发系狱,武懿宗令广引朝士,陷海内名士三十六家,皆族诛,连坐流窜者千余人。他与綦连耀同被诛。
1290—1343元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字敬仲,号丹丘生。文宗时,为鉴书博士,品定书画。至顺二年(1331),被劾,退居平江(今苏州)。书画、诗文、鉴别古物,均为时人所赞誉以书法画竹,自成一家。诗
1511—1587明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字宗顺,号东厓。泰州学派学者。王艮次子。少随父求学于王守仁门下,以王畿为师,受其思想影响较深。谓自心之妙用与饥食倦眠同,不容一毫人力于其间,盖以有滞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