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城堤
清代长江中游北岸的一段堤防。从湖北江陵城西北的万城到江陵(今荆州)、监利两县交界的拖茆埠,全长约126公里。清初,该地区的北岸地面比汛期水位已低数米之多,是防汛重点堤段。乾隆五十三年(1788),江陵城西南堤防决口二十二处,洪水入城,损失惨重。高宗拨银二百万两进行救灾和修堤,旋又制定严格的堤防修守制度,从此该堤段倍受重视。万城堤之名也始于此时。1918年改称荆江大堤。
清代长江中游北岸的一段堤防。从湖北江陵城西北的万城到江陵(今荆州)、监利两县交界的拖茆埠,全长约126公里。清初,该地区的北岸地面比汛期水位已低数米之多,是防汛重点堤段。乾隆五十三年(1788),江陵城西南堤防决口二十二处,洪水入城,损失惨重。高宗拨银二百万两进行救灾和修堤,旋又制定严格的堤防修守制度,从此该堤段倍受重视。万城堤之名也始于此时。1918年改称荆江大堤。
春秋麇国地,即防渚,后入楚,战国秦邑。在今湖北房县。其地四塞险固,秦始皇常迁流罪人于此。《史记·秦始皇本纪》:嫪毐之乱既平,“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华阳国志》:“徙吕不韦舍人万家于房陵”;《
清代临时性财政措施。分捐纳、捐输两种。捐纳,即向政府交纳一定银两,政府授予各种荣誉虚衔和实职。清初曾屡开捐纳,筹措饷银。乾隆十年(1745)始有经常性捐纳,捐例亦分暂行事例与现行常例两种。鸦片战争后,
?—1130亦作王念九。宋人。建炎四年(1130)四月,借宗教集教徒、农民数万人起义于信州贵溪(今属江西)。攻克贵溪、弋阳两县,众至二十余万人。浙西江东制置使张俊、江东宣抚使刘光世等率兵镇压,起义失败
官名。明代军制,甘肃地区总兵官挂印称将军者,曰平羌将军。
白族(原称民家)民歌曲调的通称或早期白剧唱腔的别称。曹树翘《滇南杂志》说它以民家语歌唱,声调不一,音韵悠然动人;演成戏剧时杂以汉语,名汉僰楚江歌。
官名。清末奉天(今辽宁)旗务使司之主官,掌司事。见“旗务使司”。
?—前61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字仲卿。少为本县桐乡啬夫,廉平不苛。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供九族乡党,家无余财。
官名。战国秦始置,秦、西汉沿置。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复旧名,秩中二千石,位列九卿,为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主官,遵照皇帝旨意修订法律,汇总全国断狱数,负责诏狱。大臣犯罪
《汉书·地理志》蜀郡绵虒(今四川汶川县西南绵虒镇):“玉垒山,湔水所出,东南至江阳(今泸州市)入江。”据《水经·江水注》,上游出玉垒山后即注入岷江,当指今汶川、都江堰市间岷江某一支流(可能是白沙河);
明代负担车运徭役的人户。输往九边之粮饷,凡不通舟船之处,大多以车户输运,由州县官督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