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里正

里正

官名。春秋战国置,为一里之长。主里政,检举善恶。秦及西汉沿置。东汉又称里魁。北魏亦置,管理京师诸坊内事务,每坊内有七、八百户或千户以上,设里正一人,下有二吏; 原为流外四品,宣武帝时为流外勋品。北齐沿置,每坊有里正二人,里吏二人;里吏不常置,尚有隅老四人。隋朝五家为保,保五为闾,皆有正; 畿外则置里正,以比闾正。唐朝因之,百户为里,置里正一人,五里为乡,置耆老一人。里正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法、催办赋役。一般由县司选勋官六品以下及白丁清平强干者充任。宋朝里正负责督催赋税,参与推排户等,编造五等丁产簿,故演变为乡役名。太宗淳化五年(994)规定差乡村第一等户轮充。仁宗至和二年(1055)废。神宗实行保甲法后,保正亦称里正。金、元亦为差役名目。金置里正,按比户口,催督赋役,劝课农桑。村设主首,助里正禁察非法之事。里正由富民出钱雇募强壮可信任者充当,每任一年。元朝分置乡、都二级。乡设里正,都设主首,负责催办差税和地方治安。有些地方,里正专管催办钱粮,主首供应杂事。里正、主首均在应役诸色人户中轮流差充。至明朝改为里长。


古代乡里小吏,春秋时八十户为一里,以有治事才能者为里正。秦汉百家为里,里置里正,也称里典、里魁。晋和南朝改称里吏。北魏、北齐、隋、唐、宋皆置,仍称里正。宋以里正、户长等督赋税;宋太宗淳化五年始令各县以一等户为里正,二等户为户长。金、元也设里正,明称里长。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注:《宋史·食货志上五》、《文献通考·职役一》。

猜你喜欢

  • 验封司员外郎

    官名。即“验封清吏司员外郎”。

  • 寺丞

    官名。历朝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苑马寺等衙门均置,为各官署次官,协掌本寺事务,品秩自正五品至从六品不等,详见各寺丞条。

  • 刑案

    官署名。宋真宗景德二年 (1005),并三司兵案、度支案置,掌衙司军将、大将、四排岸司兵卒名籍,及库务月帐,吉凶仪制,官吏宿直,诸州衙吏、胥史迁补,本司官吏功过,三部胥吏名帐,刑狱、造船、捕盗、逃亡户

  • 酒务

    宋朝榷酒机构。京城及州府县镇皆置,设监当官掌之,或募豪民买扑经营。官名。宋设此官,掌管酒税,分务管理榷酒之事。《宋史·食货志下七》政和四年诏:“酒务官二员者分两务。三员者复增其一,员虽多毋得过四务。”

  • 翊卫正都督

    官名。北齐置。为左、右卫府直卫属官,负责舆驾出入侍卫。从五品。

  • 中宫谒者

    官名。东汉属大长秋,由中宫谒者令主之,员三人,秩四百石,主管皇后宫报中章,以宦者任之。官名。东汉置中宫谒者三人,由宦者担任,俸四百石,掌报中宫奏章。见《后汉书·百官志》。

  • 五官六府

    朝廷五种官职与六种府库合称。传统说法为殷朝制度。《墨子·节葬下》:“五官六府。”《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 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水、司木、司草、司器、

  • 神枢营

    军事编制。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复置京军三大营,改原景泰(1450—1456)前三千营而置。设提督、坐营官、大号头官及监枪号头官、中军官、千总、选锋把总、把总等十营,各以副将、参将、游击将军、佐击

  • 司林

    官名。西周置。司虞属员。掌森林事务。一说即《周礼》之“林衡”。

  • 盛京兵部

    官署名。清朝盛京五部之一。掌盛京戎政、邮驿及武职铨选之事。康熙三十年 (1691) 设。置侍郎一人,总掌部务; 堂主事二人,掌题奏文移及档案事务。下设左、右二司,左司掌驿站邮传事务,负责验看邮符和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