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邑

都邑

政区名。都所指为:(1)大邑。《广雅·释地》: “五里为邑,十邑为都。”王念孙《广雅疏证》认为是虞夏的制度。商代畿内外就有不少都邑,西周时“”为卿大夫的采邑,其规制小于国。《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2)春秋时齐国政区,相当于郡。参见“五都”。(3)指国都。《史记·货殖列传》:“江陵故郢都。”唐代有西都、东都、北都,合称三都。(4)指通都大邑。《汉书·地理志》:“宛,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之会也。”邑的含义随时代而有变化。夏商时期小至村社居民聚落,大至都城,均可称为邑。小邑有十室之邑,大邑如夏都安阳称为安邑;商都亦称商邑,见《诗·商颂·殷武》。西周时邑为大夫的采邑。春秋时亦泛指国和一般城市,如《左传·桓公十一年》:“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此处邑所指为国:《荀子·富国》:“入其境,其田畴秽,都邑露,是贪主已。”此处邑指小于都的城市。后世常以邑为县的代称。

猜你喜欢

  • 季父族帐详稳司

    官署名。辽朝置为北面官,掌季父帐之兵马。参见“一帐三房”。

  • 黄龙府学

    辽朝官立学校。掌教授黄龙府附近生员。始置于道宗清宁元年(1055),设博士、助教等职。

  • 备身都将

    见“备身五职”。

  • 崇文院

    官署名。北宋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修建三馆书院,次年赐名崇文院。设检讨、校书等职,以他官兼领。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并归秘书省。官署名。宋初以史馆、

  • 考察

    任官制度。明朝定为考核官吏之法,分京察和外察,通称大计。分见“京察”、“外察”。明清考课官员方法之一。明制,考察京官称为京察,考察外官称为大计。考察要发现和纠正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软、不谨八

  • 司兵

    ①官名。《周礼》夏官之属,员四人,掌兵械武库。十六国前凉亦置,掌军务,常率兵出征。又为“司兵参军”省称。② 官署名。即“兵曹”,隋高祖开皇三年(583)改。官名。周置,掌管兵器。《周礼·夏官·司兵》:

  • 传令

    官名。唐朝太子左、右春坊各置四员,流外五品,承受传宣太子之令。流外官名。亦作传令史。唐置于左右春坊,员额各四人,秩流外五品,掌传宣太子命令。

  • 典试委员

    (1)官名。北洋政府于司法官甄录试及初试典试委员会、司法官再试典试委员会、县司法公署审判官考试典试委员会中设置,国民党政府在各种典试委员会中设置。(2)员额若干人,大都是国内各门学科的专家,由他们出试

  • 宪兵司令部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为全国宪兵指挥机关,隶属于军事委员会。设司令一人,中将级;副司令、参谋长各一人,均为少将级。司令部内部设参谋、副官、军需、军械、军医等处,处下设科。处长为上校或同等佐属,科长为

  • 御龙

    官名。夏代设置,掌为王养蛇。《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赐氏曰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