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礼部侍郎

礼部侍郎

官名。① 隋朝礼部头司礼部司之长官,置一人,正六品上,掌礼部司事。高祖开皇三年(583)升从五品。炀帝大业三年 (607),升为礼部副长官,以佐尚书掌部事。礼部司长官改称仪曹郎。②隋朝以后中央行政机构礼部之副长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始置,一人,正四品,佐礼部尚书掌部事。唐高祖武德七年 (624) 罢,太宗贞观二年 (628) 复置。额一员,正四品下。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称司礼少常伯,咸亨九年 (670) 复旧。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改称春官侍郎,中宗神龙元年(705) 复旧。佐尚书掌天子礼仪、祭祀、宴享及学校之政,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后兼掌贡举。中唐以后,诸部尚书多为外官兼职,礼部事务实由侍郎主之。五代沿置。北宋前期为四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始领本职,与尚书共掌礼部事,升为从三品。辽朝置,为南面官。多为加官。西夏亦置,其制不详。金朝置一员,正四品。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礼部与吏、户二部为左三部,共置侍郎二人。后礼部自立,定设侍郎二人,正四品。明初沿元制设二人,正四品。后分置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清沿明制,置左、右侍郎,均满、汉各一人,从二品。宣统三年 (1911),礼部改典礼院,其称遂废。参见 “礼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


官名。为礼部主官,地位仅次于尚书。元以前,礼部设一侍郎,元代设侍郎二员,正四品,与尚书共掌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之政令。见《元史·百官一·礼部》。明、清设左右侍郎,除佐尚书掌礼仪、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外,还兼翰林学士或侍读、侍讲学士。见《明史·职官一·礼部》、《清史稿·职官一·礼部》、《历代职官简释·礼部左右侍郎》。参看“礼部”条。

猜你喜欢

  • 传制

    官名。唐朝门下省置二员、中书省置十员,流外四品,掌承传制敕。流外官名。唐代置,中书省员额十人,门下省员额二人,秩流外四品,掌传送制敕之事。

  • 同佥大睦亲事

    官名。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由同佥大宗正事改名,正三品,置一员。

  • 小整事

    官名。吐蕃官,曰喻寒波充,与大相、副大相、都护、内大相、内副相、小相、整事大相、副整事等共任国事。

  • 孝义掾

    官名,三国蜀置,为郡县佐吏。汉朝郡县设立学校,置掾、史、经师等官,而蜀又增置孝义掾,掌教化,与教化史、行义掾都是教导民众行仁孝礼义的官吏。掌教化之吏。见“郡教化史”。

  • 殿中都尉

    官名。三国魏、两晋、南朝宋、十六国南凉置。侍卫殿中,皇帝出行时随驾护卫,有时亦被派出宣诏及执陵等任务。西晋杨骏辅政时,曾给十人以充护卫。魏、晋八品。南朝宋时银印青绶。官名,三国魏置,掌领兵侍卫殿中,皇

  • 中郎

    官名。①秦、西汉高级郎官之一,秩比六百石,位高于侍郎、郎中。给事禁中,宿卫宫禁,出充车骑,常侍皇帝左右,拾遗补缺,参议政事,在郎官中与皇帝最亲近。武帝以后由议郎专职议论,拾遗补缺,中郎仍职宿卫近侍,亦

  • 法曹参军事

    官名。法曹长官。唐朝初年亲王府、都督府、诸州置,自正七品上至从八品下。玄宗开元(713—741) 初改诸州所置为司法参军事,诸府仍旧。常省称作“法曹参军”。官名。唐置于三京府、援三京府所置的凤翔等六府

  • 宗属寺少令

    官名。渤海国官,宗属寺次官。

  • 大行台吏部郎

    官名。北魏置,属大行台吏部尚书,协掌大行台内官员选举任免。《魏书·恩幸传》:“上党王(元)天穆以 (王绰)为北道行台郎中,尔朱荣代天穆为大行台,(王绰)仍为吏部郎。”可与“大行台吏部郎中”互称。

  • 龟占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龟人置,北周沿置。春官府太卜下大夫属官,掌以龟甲占卜事或人之吉凶,下设龟占下士以佐其职。正一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