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十三司
官署合称。即“户部十三清吏司”。明洪武二十九年改户部十二属部为十二清吏司。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司为北京司。十八年革北京司,设云南、贵州、交阯三清吏司,宣德十年(1435)革交阯司,定为十三司。每司各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各掌其分省之户口、钱粮等事,兼领所分两京、直隶贡赋,及诸司、卫所俸禄,边镇粮饷,并各仓场盐课、钞关。
官署合称。即“户部十三清吏司”。明洪武二十九年改户部十二属部为十二清吏司。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司为北京司。十八年革北京司,设云南、贵州、交阯三清吏司,宣德十年(1435)革交阯司,定为十三司。每司各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各掌其分省之户口、钱粮等事,兼领所分两京、直隶贡赋,及诸司、卫所俸禄,边镇粮饷,并各仓场盐课、钞关。
即“彰愍宫”。
万家之侯即万户侯。《史记·货殖列传》:“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县的等级之一。北魏始置,相当于汉魏南朝的次县,次于大县,高于小县。北齐中县,地位在上、下县之间。隋唐沿北齐之制,唐制以三千户以上为中县,离京五百里内及缘边之地二千户以上即为中县。宋制以千户以上为中县;
县门下吏名。汉置,掌阎下文书,见《隶续》一九《尉氏令郑季宣碑阴》.又《隶释》九《繁阳令杨君碑阴》有门下佐一人,列于门下吏之下,小吏之上,当即门下书佐之职。晋代亦有县门下书佐,见《晋
官名。周朝置。一说同“趣马”、“走马”。主管驾御车马的长官。《礼记·月令》: “命仆及七驺咸驾。”郑玄注: “七驺,谓趣马,主办诸官驾说者也。”
汉朝军中幕僚名,掌参议军事。《后汉书·窦融传》:“王莽末,青、徐贼起,太师王匡请融为助军,与共东征。”
官名。战国楚置。主管郎官的正长。《淮南子·人间训》:“伏郎尹而答之三百”。高诱注:“郎尹,主郎官之尹也。”
演奏鼓吹乐的乐队。鼓吹乐源自北方民族,主要乐器有鼓钲箫笳等。本用于军中。汉朝宫廷卤簿亦用之,甚隆重。或以赐有功大臣,遂成为皇帝赐予臣下的一种礼遇。东汉边将及万人将军始有,位不及者仅得假之。魏晋其赐甚轻
宋朝贡举考试中的一种仪式。又称唱第、传胪、胪传、胪唱。太宗雍熙二年(985),皇帝亲试礼部奏名举人,合格者分两日宣召,面赐及第,称为唱名。其后成为定制。科举制度中殿试放榜时的一种仪式。见“传胪”。
官名。宛平县为元代京县之一,秩正六品,治所在大都丽正门以西。置达鲁花赤、尹各一人,丞三人,主簿三人,尉一人,典史三人,司吏二十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