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察廉

察廉

“察举廉吏”的省称,为察举清官廉吏的方式之一,汉及六朝皆有此制。《汉书·循吏传·黄霸》:“冯翊以霸入财为官,不署右职,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


汉代一种由考课转变而来的察举科目,又称廉选。在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之前,察廉是奉诏荐举廉吏而给予“劳赐”,是长官对于属吏的一种考课。察举孝廉制度实行之后,郡国察吏与举孝廉曾一度相互混同。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宣帝下诏规定六百石以上之吏不得再被举为廉吏,这是对察廉范围的一种限制。东汉时察廉已成为与举孝廉并行的一种察举官吏的岁举常科。其制如《后汉书·百官志一》注引《汉官目录》所说:“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八月乙未诏书,三公举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二人;光禄岁举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岁察廉吏名一人;廷尉、大司农各二人;将兵将军岁察廉吏各二人。”察举后的任用,一般比茂材要低,而与孝廉相近。

猜你喜欢

  • 廷尉司直

    官名。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 (529)置,员十人。视五品。隶廷尉,掌复审御史检劾之案件。北齐设大理寺后,改“大理司直”。官名。北魏永安中御史中尉高穆奏置廷尉司直十人,位在正监上,专掌复核御史所弹劾之事。

  • 太子典直

    官名。唐置,属太子内坊,主仪式。员额四人,正九品下。

  • 委参领

    官名。清朝职官之一种,即尚未实授之参领。亦有额定人数。

  • 三等爵

    爵位制度。三等爵即三等爵级,即公一级、侯伯一级、子男一级。一说与五等爵制均为西周实有制度,两者相互为用。即五等爵以定封地大小; 三等爵以定其所食: 公食其半,侯伯食三分之一,子男食四分之一。《周礼》载

  • 掌缝

    官名。唐朝置为太子内官,三员,从八品。,东宫裁剪、缝纫与织绩,隶司则。女官名。唐代太子内官中有此官,从八品,掌裁缝纺织等。见《新唐书·百官二·太子内官》。

  • 县教育局

    县政府的辅佐机关。国民党政府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始置,以局长为主官。掌理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公共体育场、公园及其他文化事业等事项。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改设教育科。

  • 游奕使

    使职名。唐中期以后用兵,兵多地广者则置,主巡营、防遏事。肃宗乾元二年(759)河阳决战中,郭子仪遣都游奕使灵武韩游环将五百骑前趣河阳。昭宗光化元年(898)马殷以李琼、秦彦晖为岭北七州游奕使,张图英、

  • 水利局

    官署名。民国初,中央设水利局,各地方设分局,掌管水利、沿岸垦辟及河道疏浚等事。

  • 旅贲郎

    官名。即太子诸率府所领亲府、勋府、翊府之长官中郎将,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改此名,显庆元年(656)复名中郎将。

  • 商上

    西藏官署名,掌库藏出纳及各项财政收支。《清史稿·职官四·藩属各官》:“凡喇嘛库藏出纳之所曰商上。”参看《清会典·理藩院·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