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宣徽院

宣徽院

官署名。唐代宗大历(766—779)末已置,后分南、北两院,各置使一人,以宦官充使。五代迄宋,改用士人,亦分南、北两院,通掌总领内诸司及三班内侍之名籍,郊祀、朝会、宴享供帐之仪,应内外进奉,悉检视名物。宋朝南、北院虽共院而各设厅事,然只用南院印;其吏有都勾押官、勾押官、前行、后行等,分掌四案: 兵案、骑案、仓案、胄案。三班院建立后,宣徽院则无实权。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其职事分隶省、寺。哲宗元祐三年(1088)复置,绍圣三年(1096)复罢,南宋不复置。辽太宗会同元年(938)置北面朝官宣徽南、北院同时,南面亦置,有宣徽使、知宣徽院事、宣徽副使、同知宣徽使事、同知宣徽院事等;南面京官南京亦置,有南京宣徽使、知使事、知院事、副使、同知等。西夏毅宗置,属次等司,亦分南、北,各有使。金朝不分南、北,置左,右宣徽使,同知宣徽院事、同签宣徽院事、宣徽判官,掌朝会、宴享、殿庭礼仪及监知御膳,统拱卫直使司、客省、引进司、阁门、尚衣局、仪鸾局、尚食局、尚药局、太医院、御药院、教坊、内藏库、头面库、段匹库、金银库、杂物库、宫闱局、内侍局、内侍寄禄官、典卫司、孝靖宫、懿安家、宫苑司、尚酝署、典客署、侍仪司及其属,分掌谨严仪卫、接引使贡及一应供奉之事。元朝沿置,正三品,掌供御食,凡稻梁牲牢酒醴蔬果庶品之物,宰享宗戚宾客之事,及诸王宿卫、怯怜口粮食,蒙古万户、千户合纳差发,系官抽分,收养孳畜,岁支刍草粟菽,羊马价值,收受阑遗等事,与尚食、尚药、尚酝三局,皆隶焉,所辖内外司属,用人则自为选;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置院使一人,同知、同佥各二人,主事二人、照磨一人,仁宗以后定置院使六人、同知二人、副使二人、佥院二人、同佥二人、院判二人、经历二人、都事三人、照磨一人、承发架阁库一人、掾史二十人、蒙古必阇赤六人、回回掾史二人、怯里马赤二人、知印二人、典吏六人、蒙古书写二人。其属有光禄寺、大都尚饮局、上都尚饮局、大都尚酝局、上都尚酝局、大都醴源仓、上都醴源仓、尚珍署、安丰怀运等处稻田提领所、尚舍寺、诸物库、阑遗监、尚食局、大都生料库、上都生料库、大都太仓、上都太仓、大都柴炭局、上都柴炭局、尚牧所、沙糖局、永备仓、丰储仓、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淮安州屯田打捕提举司等九处、抽分场提领所十处、满浦仓、园米棋子局、软皮局、手号军人打捕千户所、龙庆栽种提举司、弦州种田提举司、丰润署、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榷茶提举司等,分掌各项供奉之事。朱元璋吴元年(1367)亦置,设院使、同知、院判、典簿以尚食、尚醴二局隶之;明洪武元年 (1368)改为光禄寺。清顺治十七年(1660)改内务府十三衙门之内官监为此,置郎中三员、员外郎六员、总催八员,掌内府帑项出纳及庄园田庄事;康熙十六年(1677)改为会稽司。


官署名。唐始置,分南北两院,有使各一人,由宦官担任,总领宫内诸司及三班内侍的名籍、郊祀、朝会、宴飨、供帐等事。五代和宋,皆以大臣任宣徽使,其职掌与唐同。辽、金皆置,不分南北,其官有使;辽又有知宣徽院事、副使、同知宣徽使事、同知宣徽院事、宣徽判官;掌朝会、燕享、殿廷礼仪,并监知御膳。元代宣徽院,“秩正三品,掌供玉食。凡稻梁牲牢酒醴蔬菓庶品之物,燕享宗戚宾客之事,及诸王宿卫、怯怜口粮食,蒙古万户、千户合纳差发,系官抽分,牧养孳畜,岁支刍草粟菽,羊马价直(值),收受阑遗等事,与尚食、尚药、尚醖三局,皆隶焉。”其官有院使、同知、同佥、主事等。明代并于光禄寺。见《宋史·职官二·宣徽院》、《辽史·百官志三·宣徽院》、《金史·百官二·宣徽院》、《元史·百官三·宣徽院》,参看《文献通考·职官十二》、《续文献通考·职官六》。

猜你喜欢

  • 宝章阁

    宋朝阁名。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置,以藏宁宗御制。置学士、直学士、待制为贴职。宋阁名。宝庆二年 (公元1226年)置,收藏宁宗御制文集,有学士、直学士、待制等职。

  • 讲《书》祭酒

    学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即讲《尚书》祭酒,掌教授《尚书》。《汉书·王莽传中》:“又置师友祭酒及侍中、谏议六经祭酒各一人,凡九祭酒,秩上卿。琅邪左咸为讲《春秋》、颍川满昌为讲《诗》、长安国由为讲《易》、

  • 宫籍监

    官署名。金朝置。掌宫内外监户及皇室地土、钱财、差役,泰殿前都点检司。置提点、正副监、丞、直长等职。官署名,金朝置。掌内外监户及地土钱帛小大差发。其官有提点,正五品。监,从五品。副监,从六品。丞,从七品

  • 土坝州同

    官名。清朝管理北运河土坝之主官。隶于坐粮厅。掌漕粮车运过坝之事。每年南漕抵通,依例移驻河干,按界稽查。所辖土坝车户初为五十名,后为二十名,嘉庆十五年(1810)全裁,事归石坝经纪。

  • 武库令丞

    官名。西汉卫尉所属有武库令一人,丞三人,掌收贮少府所属考功室所制造的禁兵器。东汉沿置,秩六百石,减丞为一人。西汉武库在未央宫东墙外,可能在王莽末年被焚毁,此后便废而不用。东汉建都洛阳,武库当亦在洛阳。

  • 翰林院五经博士

    官名,明置,为翰林院官员。各掌专经讲义。《明史·职官二·翰林院》:“五经博士,初置五人,各掌专经讲义,继以优给圣贤先儒后裔世袭,不治院事。”官名。明代于翰林院设世袭五经博士,各掌专经讲解,秩正八品,员

  • 中尚药局典御

    官名。北齐置中尚药典御及丞,属中侍中省,掌供御医药。

  • 大都四窑场提领

    官名。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置大都四窑场,秩从六品,隶少府监。以提领一人为主官,下设大使、副使各一人,领匠夫三百余户,营造素白琉璃砖瓦。所属有南窑场、西窑场与琉璃局,各设大使、副使为正副主官。

  • 明府

    郡守尊称,即 “明府君”汉朝三国皆然。《后汉书·张湛传》:“明府位尊德重,不宜自轻。” 李贤注:“郡守所居日府,府者尊高之称。”上下,朋友之间均可用。至唐朝,为县令俗称,明清为知县别称。1、汉朝对郡太

  • 左卫将军

    官名。三国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司马昭卒,司马炎即晋王位,分中卫将军为左、右卫将军,以羊琇任此。掌佽飞虎贲及前驱、由基、强弩三部司马,属下还有虎贲、羽林、上骑、异力、命中虎贲等五部督,负责宫禁宿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