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奏折

奏折

文书名。上行文。又称奏帖、折子。清朝中、后期高级职官向皇帝奏事时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文书。始行于康熙二、三十年代(或云创行于顺治时)。当时皇帝为准确了解下情,特命个别亲近臣僚用密折奏事,附于请安折内,专差送京,皇帝亲自拆阅批示。康熙五十年代以后,使用渐广。雍正(1723—1735)时开始普遍使用。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题为奏,废止题本后,遂成为唯一的奏陈文书。定制,在京文职京堂以上、武职副都统以上,在外文职布按二司以上、武职总兵以上、驻防总管城守尉以上,以及科道官等,均有递折之权。所上之折或及专差,或通过驿递直接送达宫廷,经奏事处呈进,皇帝亲自处理批示。凡经朱批之折,均发交原奏人执行,完毕后必须定期缴回内廷保存,同时,军机处均录副,以备发抄和存档。录副奏折每半月一包,是为“月折包”。少数奏折因事涉机密,或因内容系风闻无据,或因具奏人请求,皇帝不做批示,而留存宫中,谓之“留中”。留中折不录副,不发抄,过后以原折(一般裁去具奏人衔名)交军机处与录副奏折一起存档。

猜你喜欢

  • 太子中盾丞

    官名。北齐置,太子中盾署次官,员一人。参见“太子中盾署”。

  • 太子司直

    官名。唐高宗显庆元年(650) 端尹 (詹事) 府始置,员二人; 龙朔二年(662) 改隶桂坊,置三员,职比侍御史。咸亨元年(670) 依旧二员,隶詹事府,正七品上,掌纠劾东宫宫僚及率府之兵,太子监国

  • 十八房

    官名。明朝科举会试中房考官的合称。明朝初制,会试同考官只用八人,其后渐增。正德六年(1511)用十七人,分《诗经》五房,《易经》、《书经》各四房,《春秋》、《礼记》各二房。至万历十四年(1586)定《

  • 贝子

    爵名。①见“固山贝子”。②清代蒙古贵族之封爵,位在贝勒之下。爵位名。贝子是“固山贝子”的简称,为清室封爵的第四级,在贝勒之下。也用来封蒙古贵族。见《清史稿·职官一·宗人府》。

  • 右户郎

    官名,属右户将,掌值班户卫。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参看“右户将”条。

  • 肃政廉访使

    官名。元朝置,肃政廉访司长官,各道监司设二员,正三品。下辖副使、佥事、经历、知事掌地方监察之事。官名。元置,为廉访司长官,掌纠察官吏、狱讼,兼管农业。详“肃政廉访司”条。

  • 封疆大臣

    指明清时代的总督或巡抚。参看“封疆”条。

  • 州军府都曹参军

    官名。南朝梁曾置此职,《梁书·文学·袁峻传》记天监初袁峻曾任鄱阳王郢州府都曹参军。职掌不详。以曹名推测,可能是掌府中总务之类。

  • 什长

    ①户籍编制中基层单位之头目。周朝始置。十家为什,置长,专司监督、担保之责。《管子·立政》:“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后代亦有沿用者,属地方之职役。清朝里甲制度中的牌长即仿此。②军队编制中基

  • 膳部承务郎

    官名。隋文帝置膳部员外郎,为侍郎的副职。炀帝改诸司侍郎为郎,废员外郎,增郎的员额为二人,后又减为一人,另置承务郎一人,掌同员外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为“膳部员外郎”,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