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府寺

太府寺

官署名。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中改少府为太府,设卿、少卿、丞,其官署或称太府寺。北齐正式定名,列为九寺之一。职兼南朝之太府、少府二卿,掌管金帛库藏出纳,以供国用,兼管冶铸、染织及宫廷手工业。设卿、少卿各一员,辖左中右三尚方、左右藏、司染、诸冶东西道、黄藏、细作、左校、甄官等署。隋初因之,炀帝大业三年(607)分置少府监,以营造、冶铸、织染等事归之,本寺领两京诸市、左右藏、平准等署,掌管国家财货、廪藏、关市、贸易,政令则仰承尚书省户部,据户部度支司所行文书管理储藏出纳,度支司则凭本寺所申报帐目核其实数。设卿一员,少卿二员。唐朝因其制,增设常平署。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外府寺,咸亨元年(670)复旧;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名司府寺,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当时或特派大臣行其职权,称太府“出纳使”,并委判官管理寺务,卿、少卿形同虚设。北宋初卿、少卿为寄禄官,不预寺事,另置判寺事一人,以常参官充任,同判寺一人,以京朝官充任,仅掌供祠祭香币、帨巾、神位席及校造斗升衡尺等杂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以卿、少卿各一员主持寺务,掌管有关国家财货之政令,库藏出纳、商税、平准、贸易等事。辖左藏库、内藏库、奉宸库、祇候库、元丰库、布库、茶库、杂物库、粮料院、审计司、都商税务、汴河上下锁、蔡河上下锁、都提举市易司、市易上界,市易下界、杂买务、杂卖场、榷货务、交引库、抵当所、和剂局、惠民局、店宅务、石炭场、香药库等署。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罢归户部金部司,绍兴(1131—1162)后复置,辖粮料院、审计司、左藏东西库、交引库、祇候库、和剂局、惠民局、左藏南库、编估局、打套局、寄椿库等。辽、金、元改置“太府监”。


官署名。北齐始置,掌金帛府库,营造器物。《隋书·百官中·太府寺》:“太府寺,掌金帛府库,营造器物。统左、中、右三尚方,左藏、司染、诸冶东西道署、黄藏、右藏、细作、左校、甄官等署令丞。”隋承其制,职掌与北齐同。见《隋书·百官下·太府寺》。唐代太府寺掌财货、廪藏、贸易,总京都四市、左右藏、常平七署。凡四方贡赋、百宫俸禄、谨其出纳,供祭祀币帛等。见《新唐书·百官三·太府寺》。宋朝的太府寺,在元丰新官制实行前,仅掌供祠祭香币、帨巾、神席及校造斗升衡尺;而廪藏贸易、四方贡赋、百宫俸给,皆归三司掌管。元丰官制行,则掌邦国财货政令,及库藏、出纳、商税、平准、贸易等事。其官有卿、少卿、丞。卿总理寺事,少卿为之副贰,丞参领之。见《宋史·职官五·太府寺》。辽金元改太府寺为太府监。明不置。

猜你喜欢

  • 掌药郎

    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教坊官,自从四品起,以下分为二十五阶。从八品上,称掌药郎。见《金史·百官一》,参看“教坊”条。

  • 省善后局

    官署名。清政府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设于各省,以抚绥流亡、营造宫衙为其目的。

  • 副催长

    官名。清朝内务府所属七司以及钱粮衙门等机构均置。位催长下,负责催办具体事务。自九品至无品级不等。

  • 天全招讨使司

    官署名。元朝置。秩正三品,隶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置司于碉门(今四川天全)。置达鲁花赤一员,招讨使二员,经历、知事各一员。下辖鱼通路(今四川康定东)万户府、碉门鱼通等处管军守镇万户府等机构。

  • 乡董

    乡自治权的执行人员。清末至北洋政府初期定乡为自治组织,以乡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设乡董一人,为乡自治权的执行人员,其职权主要为筹备乡议事会议员的选举和议事的准备,执行议事会议决事项,执行县行政长官的委办事

  • 选底

    吏员名。辽置,属夷离毕院,掌管监狱。

  • 乡豪

    官名。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置,县府属官,专掌搜荐人士。见《梁书·武帝纪》。官名。梁置,掌搜荐。《梁书武帝纪中》:“诏于州郡县置州望、郡宗、乡豪各一人,专掌搜荐。”

  • 太保后承

    官名,王莽置,为三公之一。俸二千石,掌辅佐。《汉书·王莽传》:“三月己丑,立宣帝玄孙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以王舜为太傅左辅,甄丰为太阿右拂,甄邯为太保后承。又置四少,秩皆二千石。”“太保后承承阳侯甄邯

  • 国令

    官名。隋、唐诸王、公等封国官长。隋朝诸封国各置一人,王、二王后国令视从六品,公国令视正七品,侯、伯国令视从七品,子、男国令视正八品。唐朝亲王国置一人,从七品下,与大农通判封国之事。宋初仅存空名,未尝除

  • 亚台

    御史大夫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御史大夫为亚台、为亚相、为司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