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保

太保

官名。① 西周始置,为辅弼君王的重要大臣。相传周初与太师、太傅并号三公。《尚书·周官》: “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春秋沿置,辅导君王,执掌军政。战国后废。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后1)复置,与太师、太傅、少傅并号四辅,名为皇帝师傅,位上公,无实际职掌。不久罢。三国魏末年复置,位在三司上,安置元老重臣,无职掌,一品。两晋与太宰、太傅并为上公,一品,执掌朝政,开府辟僚属,为宰相之任。南朝沿置,用作赠官,名义尊荣,无职掌,多用以安置元老勋旧大臣。宋一品,梁十八班,陈一品、万石。北魏、北齐则为三师之一,位居太师、太傅之下,一品。北齐后主时增员而授,所施颇滥。北周改号三公,正九命。隋初复号三师,无职事,不置府僚,与皇帝坐而论道,正一品。炀帝罢。唐朝复置,正一品,用作赠予德高望重元老大臣的荣衔,所施极严,玄宗天宝 (742—756)以前罕有除授。唐末五代用为藩镇加官,遂至冗滥。北宋初用作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特拜者亦不预朝政。后仅加予极少数尊贵大臣,正一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号三公,成为真宰相之任,执掌朝政,后亦作为勋臣加官,南宋因之。辽、金,元皆作为加官、赠官,正一品。辽、金号三师,元号三公。明、清因之,皆正一品。明初为皇帝的辅弼大臣,其职至重。建文(1399—1042)间罢。仁宗复设。宣宗宣德三年(1428)命公孤官各辍所领,专侍左右,咨访政事,几成专授。后渐成虚衔,作为勋戚大臣的加官、赠官,无职掌、无定员、无专授。所施极隆,文臣罕有生加者,惟赠乃得。清朝亦然。② “太子太保”简称。③唐末五代藩镇加官冗滥,北宋沿其习,遂成为武将泛称。《宋史·职官八》: “诸司使、诸卫将军未领刺史者、及诸司副使不得呼‘太保’。”洪适《容斋三笔》卷五: “天圣(1023—1032)职制: 内外文武官不得容人过称官品”,“防御使至横行使,许称太保。”④契丹(辽)用作北面官署、诸部族、宫帐、属国的高级长官官称。


官名,商周时即设此官,为王的辅佐,掌导王行德义。周初召公曾任此官。秦不置。西汉置,位次太师太傅而居三公上。掌导天子,议朝政,无所不统而又无专职,为辅佐之官。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东汉不置,魏末晋初置。南北朝时太保为三公之一,隋唐为三师之一,一品,为荣誉加官,无实权。后代多沿置。详《太师》条。

猜你喜欢

  • 太史曹

    官署名。隋朝秘书省所领官署,置令、丞各二员,司历二员、监候四员,另有历、天文、漏刻、视祲博士; 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名太史局。参见“太史局”。

  • 大理寺左寺

    官署名。明清大理寺所属机构。大理寺自明朝始分设左、右二寺,分理刑狱。二寺分工,明初多次变动。永乐定都北京后更定为左寺管南北两京刑名,右寺管顺天府、应天府、南北直隶和各省刑名。万历九年(1581),以二

  • 中宫私府丞

    官名。东汉属大长秋。为中宫私府令副贰,员一人,以宦者任之,秩三百石。协助私府令主管皇后宫中所藏币帛诸物,及裁衣被补浣者。官名,汉置,秩三百石,由宦者担任。佐令掌中宫私府诸事、物。见《后汉书·百官志四·

  • 宫门郎

    官名。即太子宫门郎。官名。辽置,见“宫门局”。

  • 侨务委员会

    官署名。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十二月二十日国民党政府公布《行政院组织法》,设立侨务委员会,为行政院各部会之一。次年四月改隶国民党中央党部,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八月仍隶属于行政院。掌理本国侨

  • 司贾

    官名。西周置。掌贸易买卖。《善夫山鼎铭》:“王曰:‘山, 命汝官司饮、 献人于, 用作司贾,毋敢不善。’”

  • 祝策

    周朝祭祀时由史官宣读的祝祷文告。《尚书·周书·洛诰》: “王命作册逸祝策。”

  • 南京亲军卫指挥使司

    官署名。明朝南京亲军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等十七卫指挥使司的总称。各设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镇抚司镇抚等官。警卫南京,听南京中军都督府节制。

  • 判考功司

    官名。北宋前期置,见“考功司”。

  • 北王

    爵位名。太平天国前期诸王之一。北王韦昌辉称六千岁,官等为二等,以军师身份辅佐天王,处理军政诸务。系衔为雷师、后护又副军师北王,对外行文时则冠以“真天命太平天国”七字。其办事机关称北王府。参见“北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