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司农司

大司农司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二月,立司农司,下设四道巡行劝农司。同年十二月,改置大司农司,掌农桑、水利、学校、饥荒等务,十四年罢,分派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举勤惰。以按察司监领劝农事。十八年,立农政院,置官六员。二十年,改为务农司,秩从三品,置达鲁花赤、务农使各一员,同知二员。当年又改为司农寺,置达鲁花赤一员,司农卿二员,司丞一员。二十三年,复改为大司农司,秩正二品。仁宗皇庆二年(1313),升为从一品。置大司农、大司农卿、少卿、大司农丞等官。下辖籍田署、供膳司等衙。


官署名。元置,秩从一品,掌农桑、水利、学校、饥荒之事。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始置司农司,同年十二月改为大司农司。十四年(公元1277年)罢,以按察司兼领劝农事;十八年(公元1281年)改立农政院,置官六人;二十年(公元1283年),又改立务农司,秩从三品,是年又改司农寺;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仍改为大司农司,秩正二品,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升从一品。设大司农、大司农卿、少卿、大司农丞、经历、都事、架阁库管勾,照磨等官,所属有掾史、蒙古必阇赤、回回掾史、知印、通事、宣使、典吏;领籍田署、供膳司、永平屯田总管府等机构。

猜你喜欢

  • 北院枢密使

    官名。辽朝北枢密院长官,总领契丹及其他部族军、民之政。始置于大同元年 (947) 。任职者多为勋戚大臣,以契丹人为主,间用汉人。官名。辽置,为北枢密院的长官。见“北枢密院”。

  • 司录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吏部中大夫属官,正三命。下设司录中士以佐之。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度辽将军

    官名。西汉置。昭帝元凤三年(前78),辽东乌桓起事,以中郎将范明友为此,率骑击之,因须度辽水,故以为官号。宣帝时罢。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后65),为防止南、北匈奴交通,乃置度辽营兵,以中郎将吴棠行度辽将

  • 四川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简称“四川司员外郎”。①明清户部四川清吏司之副长官。佐郎中掌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四川部员外郎设,一人,从五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汉员外郎一人。满洲司官初不分曹,随长官所派

  • 某国详稳

    官名。见“某国详稳司”。

  • 修注

    官名。唐朝为起居郎、起居舍人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起居郎为左螭,舍人为右螭,又并为修注”。宋朝为修起居注、起居郎、起居舍人等官省称。

  • 归义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四班,拟伏波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定制后,拟光烈将军等号,班阶略高。

  • 司刑太常伯

    官名。即刑部尚书,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刑部尚书。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改刑部尚书为司刑太常伯。咸亨元年复旧。见《通典·职官五·刑部尚书》。

  • 征讨都督

    官名。东晋及十六国汉皆置。为出征军队的主帅。《晋书·孝武帝纪》: “苻坚帅众渡淮,遣征讨都督谢石、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谈、西中郎将桓伊等距之。”

  • 冢司马

    官名。西周置。西周师旅中有司马、掌马政,冢司马即其长。见《��鼎铭》。见于省吾《略论西周金文中的‘六��’和‘八自’及其屯田制》(《考古》一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