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冢宰卿

大冢宰卿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 置,北周沿置。多省称为大冢宰。为居六官之首的天官府长官,员一人,正七命。职掌宫廷供奉侍御以及全国财政收支、赋役收入,百官俸给等事务。如加“五府总于天官”之诏命,则可总摄百官,执掌朝政。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罢。参见“天官府”。


官名。北周依《周礼》之制,设大冢宰卿为天官府的长官。《周礼》中的冢宰本称太宰,掌吏治、宫廷事务与财货,为天子的宫内大臣或奴隶总管,只有天子下了“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的后命之后,太宰始得总摄其他五府总理政务,为六卿之首而称为冢宰。其职任是掌理修立治政六典,以辅佐王统治天下。以八法治理官府;以八则治理都鄙;以八柄辅佐王统御群臣;以八统辅佐王统御万民;以九种职业来辅导万民,使他们各能致力于自己的工作;以九赋征收财货;以九种用财的法度来调节财用;以九种贡法收得各国的财用;以九种和协的法则使天下万民互相联系。凡王邦一般政务,冢宰都可以处理。年终,命令各官府整理政绩的资料,接受考核,按照政事的得失功过,呈请王加以赏罚升迁或降免。三年,仔细考核所有官吏的政绩,呈请王决定升赏或诛罚。北周大冢宰卿员额一人,正七命。任此职者见《周书·孝闵帝纪》:“元年(公元557年)春正月辛丑,以大宗伯南阳公赵贵为太傅、大冢宰。二月丁亥,楚国公赵贵谋反,伏诛。二月甲午,以大司马晋国公护为大冢宰。”北周依《周礼》之制,必待皇帝特命之后才能总领五府成为执政者。若皇帝自己执政,则天官府的长官仅掌宫廷事务与财货,与五卿并列,称为太宰而不称大冢宰,这一点也与《周礼》相同。

猜你喜欢

  • 岷州十八族元帅府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三品,隶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掌岷州(今甘肃岷县)吐蕃十八族军民政务,又称十八族元帅府。置达鲁花赤、元帅、同知、知事各一员。

  • 多射

    官名。殷朝置。武官。主征伐,戍卫,及田猎。《殷虚文字甲编》第一一六七片: “癸酉卜,争贞,令多射卫。”

  • 哈思户额尔机阿里飞拜察喇昂邦

    即“哈思呼额尔吉阿里费拜察喇按班”。

  • 权发遣三司判官

    官名。宋仁宗庆历三年 (1043)始置,以员外郎及太常博士充任,仍理本等资序,不得差出,任满三年,令三司保明议升陟。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随三司废。

  • 磨勘司右司丞

    官名。明太祖洪武(1368—1398)时磨勘司置,一人。详见“磨勘司左司丞”。

  • 左虎贲率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左武伯中大夫属官,统禁军虎贲士,负责皇帝临朝及出行的侍卫,下设左虎贲率中士、左虏贲倅长下士以佐其职。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十路宣抚司

    官署合称。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于燕京、益都济南、河南、北京、平阳太原、真定、东平、大名彰德、西京、京兆等十路分置,掌管各路军政和民政。设宣抚使、副使等职。受燕京行中书省节制。中统二年罢。

  • 司谏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 《周礼》司谏置,北周沿置。地官府师氏中大夫属官,掌考察民庶的德行道艺,辨其能任于国事者,下设司谏中士以佐其职。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公车

    官署名。汉朝及三国均置。为公车司马省称,以令主之,属卫尉。掌管宫中司马门警卫,并接待臣民上书及征召。东晋、南北朝亦置。官署名,汉置,为公车司马的省称,其长官称令,属卫尉;掌宫中司马门的守卫、接待臣民上

  • 沙苑监

    ①官署名。唐朝太仆寺置于冯翊县南十二里(今陕西大荔南),长官为监,有副监、丞各一员,另有主簿、录事等员; 掌储存、牧养陇右群牧牛羊,以供宴享、祭祀及尚食局取用,每岁与典牧署分月供给;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