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丞相

大丞相

官名。魏晋南北朝丞相、相国不常置,皆非寻常人臣之位,多用来位置权位极高的重臣。北魏孝庄帝时,以尔朱荣有扶翼之功,拜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后又拜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其后东、西魏、北齐、北周、隋亦置,得授此官者均系操纵军国政事的权臣,权任极重。北周曾分置左、右。唐朝罢。辽朝或置为南面朝官中书省长官,非定制。后不复置。元顺帝后至元五年 (1339),加中书省右丞相为大丞相,六年罢伯颜职,遂废。参见“丞相”。


官名。北周太祖宇文泰为西魏丞相时综揽政权。北周建立后沿其制置大丞相,总理政务。初分左右两大丞相,后去左右之号,单设大丞相一人。《周书·静帝纪》: “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庚戌,以柱国汉王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上柱国扬州总管随国公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帝居谅暗,百官总己以听于左丞相。九月壬子,丞相去左右之号,随国公杨坚为大丞相。”以正阳宫为丞相府,具置僚佐,所属有长史,司马,司录,从事内郎,掾、属,主簿,东閤祭酒,咨议参军,录事参军,功曹参军,记室参军及户曹、仓曹、内兵曹、外兵曹、礼曹、乐曹、法曹、刑狱、城局、墨曹、铠曹、士督、田曹、宾曹诸参军,参军事,行参军,掌细作署,典签,帐内亲信大都督,帐内亲信都监,帐内虞候大都督、帐内虞候都督。

猜你喜欢

  • 旗帜衙

    太平天国所设百工衙之一,主制造旗帜。

  • 都总管

    官名。宋初有都部署为一方军事统帅,后避英宗赵曙名讳,改称都总管。常以诸路帅臣、知州兼任。神宗行将兵法后,地位渐轻。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置为要郡帅府长官,以文臣充任,并带安抚使衔。绍兴二年(11

  • 东宫队白从

    官名。南朝宋置,陈超曾任此职,参见《宋书·符瑞志》。

  • 刑科给事中

    官名。明清刑科之属官。协掌科事。明洪武六年(1373)设,二人,秩正七品,推年长者掌印。二十四年定设八人,秩正九品。建文(1399—1402)中改为从七品。万历(1573—1619)中裁二人。又,南京

  • 领左右府

    官署名。北齐置,属领军府。以领左右将军为长官,统千牛备身、左右备身正副都督、左右备身五职、左右备身、刀剑备身正副都督、刀剑备身五职、刀剑备身、备身正副都督、备身五职等侍卫武官,侍卫皇帝左右,供御兵仗。

  • 殿前都点检

    官名。五代后周殿前司长官。因其兵精强,赵匡胤以此职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北宋初以其军权颇重,仅存其名,后不复置,而以殿前都指挥使为殿前司最高统兵官。辽朝殿前都点检司置为长官。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

  • 会盟使

    使职名。唐玄宗时置,主与周边政权会盟事。穆宗长庆元年 (821) 以大理卿刘元鼎为吐蕃会盟使。唐羁縻府州临时特遣使。《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八》记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五月甲申,以浑瑊为清水会盟使,

  • 骑督偏将军

    杂号将军名,三国魏置,掌征伐。《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平寇将军临渭亭侯庞会、骑督偏将军路蕃,各将左右,斩门突出。”

  • 太子内坊局

    官署名。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移太子内坊隶内侍省,称局,改长官典内为令,掌东宫阁内及宫人粮廪之事。设丞,又有典直四员,主仪式导引、通传劳问、纠察非违、察出纳; 另有坊事、导客舍人、阁帅、内阍人、

  • 殿前都虞候

    官名。五代后周始置,掌殿前诸班军纪整肃。宋朝殿前司沿置,为统兵官之一,位副都指挥使下,以刺史以上充,徽宗政和四年(1114)定其位在正任防御使上。官名。宋承五代官制,设殿前司,其官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