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司天监

司天监

①官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改太史令置,为司天台(监)长官,升从三品,掌察天文,稽历数。北宋初为司天监长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复名太史令,隶秘书省。辽朝沿置,亦名太史令。金朝秘书监司天台置,位提点下,从五品。元朝司天监置三员,正四品,位提点下。回回司天监亦置。②官署名。宋朝改司天台置,掌察天文祥异,钟鼓漏刻,写造历书,供诸坛祀祭告神名版位画日。置监、少监、丞、主簿、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灵台郎、保章正、挈壶正各一员。监及少监缺,则置判监事二人,以五官正充,或别置提举官。神宗元丰中改名太史局,隶秘书省。辽朝沿置,有太史令及丞、司历、灵台郎、挈壶正、五官正、主簿、五官灵台郎、保章正、司辰、监候、漏刻博士、典钟、典鼓等。元朝仁宗延祐元年(1314)改司天台置,为正四品官署,掌天文历象之事,有提点一员 司天监三员、少监五员、丞四员、知事一员、令史二员、译史一员、通事兼知印一员,属官有提学、教授、学正及天文科、算历科、三式科、测验科、漏刻科管勾各二员等。另有回回司天监,掌观象衍历。明洪武元年(1368)改太史院置,设监令一员、少监二员、监丞一员及主簿一员、主事一员、五官正各一员、五官副正各一员及灵台郎、保章正、监候、司辰、漏刻博士等。三年,改称钦天监。


(1) 官署名,亦为官学名。唐司天台至五代改称司天监。后晋时马重绩为太子右赞善大夫迁司天监;后周赵延义为太府卿,判司天监。宋沿置,掌观察天象变化及其特殊现象,钟鼓漏刻,写造历书,以为确定各种祭祀神名版位画日依据。设监、少监、丞、主簿、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灵台郎、保章正、挈壶正各一人。如监及少监阙,则置判监事二人,以五官正充任。元丰改制,改为太史局,属秘书省。辽南面官中置司天监,掌天文历数。以太史令为主官,属官有司历,灵台郎,五官正,丞,主簿,五官灵台郎、保章正、司历、监候、挈壶正、司辰,刻漏博士,典钟,典鼓。金置司天台,所掌与司天监同。元初沿金制,称司天台。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世祖以观象颁历之事归太史院,司天台成为专设的掌教育天文历法人员的机构。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改为司天监,设提点一人,正四品;司天监三人,正四品,少监五人,正五品;丞四人,正六品;知事一人,令史二人,译史一人,通事兼知印一人。属官有提学,教授,学正,天文科、算历科、三式科、测验科、漏刻科管勾,阴阳管勾,押宿官,司辰官。天文生额设七十五人。明代改司天监为钦天监。参见“太史局”、“司天台”。(2)官名。五代与宋初司天监的主官即称司天监,元司天监所设的官中亦有司天监,其地位低于司天监提点。

猜你喜欢

  • 左中侍上士

    官名。西魏、北周置,详见“中侍上士”。

  • 横帐常衮

    官名。辽朝北面官。大横帐常袞司长官,典太祖皇帝后九帐族属。亦称“横帐敞稳”。下设太师、太保、司空、郎君、知事等职。官名。辽置,为大横帐常衮司的主官。见“大横帐常衮司”。

  • 世子庶子

    官名。西晋、十六国后秦、南朝宋王国皆置,掌辅翊王世子,职比“太子庶子”。麴氏高昌国亦置。官名。晋代置于王国。按太子所属有庶子,称太子庶子,是为太子服务的。世子的庶子称世子庶子,当亦是世子的属官,为其服

  • 宣诏省

    官署名。渤海国置,左相、左平章事、侍中、左常侍、谏议居之。

  • 主记主簿

    官名,东汉置,为郡太守属吏,掌簿录书记。《三国志·蜀书·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年十八,郡属户曹史主记主簿。”

  • 武贲

    ①即“虎贲”。唐朝人修史书时,因避讳改(见虎贲条)。②“武贲中郎将”(即虎贲中郎将)的省称。

  • 散从

    宋朝州役名。宋初,有承符直、散从直、步奏官、人力等名目,神宗元丰三年(1080),统一改称散从官。分管追催税赋、迎送官员等公事,多差三等以上户充。官名。隋设此官,从九品,主出使。见《隋书·百官下·谒者

  • 邑令

    ①唐、宋“公主邑司令”之简称。② “县令”、“知县”之别称。官名,汉置,即公主封地之县的县令。凡县,属公主封地的称“邑”,掌蛮夷的称“道”。县、邑、道,万户以上的置令,万户以下的置长。邑令,即该县是公

  • 后宫司仪

    宫官名。南朝宋太宗定后宫百官时置。职准尚书左仆射,掌铨选人士,三品。

  • 乐探

    教坊司所属小吏,掌管僧道官妓。关汉卿《谢天香·楔子》:“小人张千,在这开封府做着个乐探执事,我管的是那僧尼道俗,乐人迎新送旧都是小孩该管。”宋、元皆置教坊。见《宋史·职官四·太常寺·教坊》、《元史·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