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博学宏词科

博学宏词科

选举制度。唐朝一种打破格限选拔人才的铨选办法。《唐会要》卷五四《中书省》: 大和五年(831)中书门下奏,“设博学宏词、书判拔萃、三礼、三传、三史等科目以待之”宋朝简称宏博科。参见“词科”。


科举制科之一。唐宋与清代设置,属文类科目。唐于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诏举,郑昉等二人及第。宋于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改词学兼茂科为博学宏词科,考制、诰、诏、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等十二种文体,由上述文体内杂出六题,分为三场考试。其所得之士多至卿相、翰林。清于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诏试博学鸿词科于体仁阁,钦命试题, 试赋一篇、诗一首, 由皇帝亲自阅卷,共取五十人,分上上、上、中、下四等,以彭孙遹为第一。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定博学鸿词科试题之例,分两场,首场试经解一篇、史论一篇,二场诗赋论各一篇,是年此科录取十九人,刘纶等五人授编修,刘藻等七人授检讨,朱荃等七人授庶吉士。

猜你喜欢

  • 市政府秘书处

    市长的佐助机关。国民党政府设置,见“市政府”。

  • 裨将军

    初谓副将,相对主将而言,亦称裨将。《史记·楚世家》: “秦大败我军,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后成为低级将军名号。新莽时赐诸县属令长皆为裨将军。魏晋南北朝位列诸杂号将军之末,魏、晋、宋

  • 稽信

    官名。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于中、左、右、前、后五军断事司分置,每司设一人,正七品,分解军中刑狱。建文(1399—1402)中革。参见“五军断事司”。

  • 惠文冠

    古代武官所戴之冠,亦称武冠。相传为战国时赵惠文王所制,故名。或以为秦朝御史所戴法冠即此。汉朝以后侍中、中常侍亦戴此冠。后代或有沿用。晋朝亦名武冠,详见“武冠”。

  • 三司提点司

    官署名。宋太宗时置,掌整顿三司废怠事务。官署名。宋太宗特置,属三司,掌整顿三司废怠事务。

  • 权发遣三司使

    官名。见“三司使”。

  • 北盐厅

    官署名。清末盐政院所属机构。宣统三年(1911) 八月设。掌理奉天、直隶、山东、山西盐务。置厅长一人掌厅事,下设参事二人,一、二、三、四等佥事,一、二、三等录事无定员。十一月裁。

  • 御戎

    官名。春秋时晋、楚等国置。掌驾国君戎车。众御官之长。《左传成公二年》: “彭名御戎”。《成公十八年》: “弁纠御戎,校正属焉,使训诸御知义。”驾御国君戎车之官。春秋时各国设置,《左传·成公十八年》记晋

  • 制勘案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刑部置,掌根究推勘诸路公事。

  • 札鲁火赤

    即“札鲁忽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