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内阁

内阁

官署名。三国魏曾为秘书署别称。明朝置为综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和丞相后,六部分任庶务,直接听命于皇帝。因政务繁剧,仿宋制设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备顾问。建文(1399—1402)中以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等参预机务,为朝臣参预机务之始。成祖夺位后,即选翰林等官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以其地处内廷,故名内阁。肇建之初,阁臣皆编修、检讨等翰林之臣,不兼部务,无官属,尚未专制百司。内外章疏直达御前。仁宗、宣宗以后,因阁臣多为东宫旧臣,以侍郎、太常卿兼任,品位尊崇,地居近密,撰草诏旨,票拟章奏、裁决机宜,其后又置诰敕、制敕二房,皆设中书舍人,为其属。六部承奉意旨,无所不欲,阁权日重。嘉靖(1522—1566)时,阁臣分为首辅、次辅,首辅专权用事,朝位班次均列六部尚书前,而阁权之争日激。明末天启(1621—1627)间魏忠贤专权,阁臣附为阉党。崇祯 (1628—1644)一朝又频更阁臣,阁权下降。清军入关后,改内三院为内阁。额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加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各殿阁衔。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下设学士、典籍、侍读学士、侍读、中书、贴写中书等。分隶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诰敕房、稽查房、收发红本处、饭银处、副本库、批本处等。名义上仍为最高官署,内阁大学士掌“赞理机务”,“表率百僚”,品秩极尊。初定正二品,雍正 (1723—1735)时改正一品。实际已不再是朝廷政务中心。清初即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裁决军国机要。康熙(1662—1722)时又以南书房草拟诏旨。雍正以后则以军机处承旨办理要政,内阁逐渐成为处理例行政务及发布文告机构。光绪(1875—1908)后期废止题本,更成为闲曹。宣统三年(1911)责任内阁成立后,旧内阁即告废除。


1、秘书署的别称。三国曹魏称秘书署为内阁。

2、官署名。明初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特侍左右,以备顾问;因其受餐大内,故称内阁。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仁宗即位,阁职更崇。明代内阁,即过去的中书省之职。掌国家机密,总理政务的官署。见《明史·职官一》。

3、清初沿明制,参预政务官员由皇帝指定,实权操在满洲贵族手中,职权渐轻;到军机处成立后,内阁便成为传达谕旨、宣布文告的机关。但名义上仍为最高官署。宣统三年,仿立宪国制成立责任内阁。设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各一人、国务大臣十人,另有丞、承宣厅厅长等官。总理掌参画机要、缔纶时务。见《清史稿·职官六·内阁》。

猜你喜欢

  • 祁连

    祁连将军的省称。《汉书·匈奴传上》:“祁连将军出塞千六百里,至鸡秩山,斩首捕虏十九级,获牛马羊百余。逢汉使匈奴还者冉弘等,言鸡秩山西有虏众,祁连即戒弘,使言无虏,欲还兵。御史属公孙益寿谏,以为不可,祁

  • 仰化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三班,大通三年(529)定制后班阶略提高,拟飙勇将军等号。

  • 御札

    官府文书名。宋朝,布告登封、郊祀、宗祀及重大号令时用之,由翰林学士起草。又皇帝手诏亦称御札。

  • 州军府长兼行参军

    官名。为州军府不署曹参军名号之一。南齐时州军府有长兼行参军,为不署曹的散员参军。北魏亦置,见《魏书·官氏志》。北齐沿置,见《隋书·百官志中》。其品秩略低于行参军,上州正九品上,中州从九品上,下州不详。

  • 豆腐衙

    太平天国所设百工衙之一,主磨制豆腐。

  • 蒙古架阁库

    见“架阁库”。

  • 生员

    科举制度时指在太学等处官学学习者。唐朝指在太学学习之监生,其员额有规定。宋以后监生与生员有别。明清时代,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者,统用此称,即俗称之秀才。要接受本地方教官及学政之监督考核,

  • 干吏

    ①郡、县等衙署中的低级办事人员。②对办事干练官吏的称呼。吏名,汉置。1、掌文书。汉朝郡县阁下及诸曹各置书佐、干,这些掌文书的小吏,统称为干吏。《后汉书·栾巴传》:“兴立学校,以奖进之。虽干吏卑末,

  • 公府功曹

    公府诸曹之一。南齐公府置功曹,即东汉太尉府所属西曹之职,主府吏署用事。设功曹参军以主之。北魏北齐三师、二大、三公府及北周大丞相府、都督中外诸军事府亦置功曹参军。

  • 大理院典簿厅主簿

    官名。清末大理院属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定额六人,正七品,奏补。掌录供、编案、译电并督同录事缮写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