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六爵

六爵

爵名合称。六爵置于太平天国后期,其名目为义、安、福、燕、豫、侯,是从义、安、福、燕、豫五个王号和前期侯爵演变而成的。太平天国在前期仅设王侯两爵,后曾一度将燕王秦日纲改封为顶天燕,豫王胡以晀改封为护天豫,但仅作为秦胡两人的特封。杨、韦事变以后,翼王石达开回朝,大家嘉其义气,推为义王,石达开不肯接受,天王虽以石达开综理朝政,而实际并不信任,另封洪氏族人为安、福两王来挟制石达开,达开愤而尽带精兵良将出走,朝臣不满天王措施,反对安福二王,天王不得已,将安、福二王改封为天安、天福。设置天安、天福之后,连前期所立燕、豫、侯爵名,已有五爵,石达开虽不接受义王之号,但朝臣已公推之,戊午八年(公元1856年)《颁行历书》署石达开衔为申师通军主将义、翼王,可见天王也曾承认达开为义王。石达开出走以后,逐渐在王位之后形成六爵制度。因为石达开的地位原高于安、福两王,所以六爵便以义居首。安、福两王虽为后期所封,但天王对其信任程度实高于前期燕、豫二王:侯在前期本在燕、豫之下,所以六爵次序排为义、安、福,燕、豫、侯。其中安福两王、燕豫两王,本属同级,但在六爵中则是安高于福、燕高于豫了。六爵的全称是在义、安、福、燕、豫、侯之上各加一天字,又别冠一字以为号,以资区别,如亲天义、凝天安、应天福之类。六爵升迁,一般以沿用原来所冠的字为原则,如陈玉成由成天豫升至成天义;由义升王也有以原来的爵号为王号的,如蒙得恩初为赞天侯,赞天燕,封王也称赞王,但多数另建王号。六爵虽为爵位,但因太平天国官爵不分,六爵也各有属官,主要是六书或称六科。安、福两爵设吏书、户书、礼书、兵书、刑书、工书,合称六书。义、燕、豫、侯四爵之下是否也设六书,未见记载,以前期于燕、豫二王之下设六部书,侯下设六部掌书的情况看来,义、和燕、豫、侯当亦置六书。六书有时有称为六科的,如朱雄邦为晋天燕时,其属有兵科李玉书与户科王镇东,并有指挥一官。六爵的地位,初期在王位之下,设置天将、朝将、主将、佐将之后,降在天将、朝将之下,主将常封义爵,佐将常封安爵,福、燕、豫、侯诸爵则在佐将与丞相之间。晚期封赏甚滥,中下级官员均得受封,六爵地位逐渐低落。又翼王石达开远征后,在其官制中亦增添天喜、天燕、天豫三爵。

猜你喜欢

  • 师友祭酒

    官名。①新莽置。《汉书·王莽传》:“又置师友祭酒及侍中、谏议、六经祭酒各一人,凡九祭酒,秩上卿。”② 东汉末、三国蜀郡县长官幕僚,以有道艺者担任。官名,王莽置,为师友之尊者,掌辅佐劝导。古时饮酒必祭,

  • 三辅守

    三辅守指三辅的郡太守,郡太守各掌其郡。《后汉书·孝安帝纪》:“冬十月,行幸长安。”“丁亥,会三辅守、令、掾史于长安,作乐。”参看“三辅”条。

  • 法部大臣

    官名。清末法部长官。宣统三年(1911),改法部尚书设。一人,从一品,特简。总理本部事务,并为国务大臣,参加阁议。

  • 绥戎将军

    官名。北齐置,为褒赏军功勋臣的闲职,八品上。武官名。南朝宋置,为加官、散官性质的将军,秩八品。北齐亦置,用以褒赏勋庸,秩正八品上。

  • 嬖臣

    受君主帝王宠爱的大臣。《史记·项羽本纪》:“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

  • 大仪

    官名。①礼部尚书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 “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吏部尚书为大天,礼部为大仪”。②宋朝内命妇之一,二品,位诸妃下,为诸嫔之首。

  • 台省官

    官名泛称。① 即御史台与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官员。②唐高宗龙朔二年 (662) 以尚书省为中台、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称三省为“台省”,三省官为“台省官”。泛指御史台、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官

  • 小御正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之。亦称御正上士。天官府御正中大夫属官,正三命。在周武帝建德二年(573) 至宣帝大象元年(579)省去御正中大夫期间,曾副御正下大夫主持司内事务。隋文帝开皇元年

  • 司宰寺大夫

    官名。见“司宰寺”。

  • 临安府

    官署名。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置,治南宋京都之事。设知府一人,通判二人,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节度推官、观察推官、观察判官、隶事参军、左司理参军、右司理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各一人。掌畿甸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