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流
品官制度。隋唐至明清各朝用指官吏由无品级到有品级的变化,也泛指取得品级的官吏。以从九品为入流界限。没有取得品级者则称未入流、不入流、流外。
隋唐时吏员经过考铨以后可以递升为流内官,称为入流。宋代称进入仕途为入流,其途径有应科举考试及第、荫补得官、摄官、富户进纳、吏人年满补授等。
品官制度。隋唐至明清各朝用指官吏由无品级到有品级的变化,也泛指取得品级的官吏。以从九品为入流界限。没有取得品级者则称未入流、不入流、流外。
隋唐时吏员经过考铨以后可以递升为流内官,称为入流。宋代称进入仕途为入流,其途径有应科举考试及第、荫补得官、摄官、富户进纳、吏人年满补授等。
官秩等级,战国秦置。秦汉中央政府所属机构令、长及郡国长吏如郡丞、县令、长等多为六百石。铜印黑绶,月俸七十斛。三国两晋南朝又演变为俸禄等级。如南朝宋凡太学博士、中散大夫、廷尉评、尚书仆射、尚书、给事黄门
官署名。辽于诸路设置,掌畜牧之事,属北面群牧官。设某群太保、某群侍中、某群敞使等官。
官名。即“内园使”。
官名。宋置,为审刑院的长官,见“审刑院”。
官名合称。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始置,每卫一员,正三品,总其卫府事,并统诸鹰扬府。唐朝沿置,掌宫禁宿卫、巡警、仪仗,统内、外府府兵; 德宗贞元二年 (786) 置十二卫上将军后,为各卫次官。宋朝为
吏员名。金置于宣徽院所属头面、段匹、金银、杂物等库。元沿置,徐元瑞《吏学指南》谓“掌持案牍之称”。
官名。清末典礼院属官。宣统三年 (1911) 设。一人,简任。掌领本厅事务。
官名。明始置,清初改为左右寺丞。详见“大理寺正”。
初为宰相的职衔名义。唐太宗贞观八年(634) 诏李靖“每三两日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渐演为官名。金朝尚书省置二员,从一品,与左、右丞相同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万机。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 中书省
官名。汉朝郎官一种,以著黄帽,故名。或以黄头为施黄旄于船头,职掌行船。又,汉朝水军士卒亦称黄头。东汉沿袭此称。官名,汉置,为郎官的一种,掌行船,汉朝水军也称黄头郎。《史记·佞幸列传》:“邓通,蜀郡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