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五官中郎将

五官中郎将

官名。秦置。西汉隶光禄勋,主中郎,秩比二千石。东汉时,部分侍郎、郎中亦归其统率。职掌宿卫殿门,出充车骑。东汉初年或参与战事; 又协助光禄勋典领郎官选举,有大臣丧事,则奉命持节策赠印绶或东园秘器。东汉末,曹操以曹丕为之,置官属,为丞相副贰。位在魏国诸臣上,僚属有长史、司马、文学、功曹,地位尊崇。或说魏文帝践祚后不置、魏晋以来无,皆非。三国蜀置,或说与魏同,不领郎署。吴仍领郎署。晋沿汉制于光禄勋下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似无郎署,但仍为近侍之官。武帝秦始九年 (273) 省,太康 (280—289) 中又见。东晋穆帝永和元年 (345) 授张重华为五官中郎将、凉州刺史,仅为名誉职务,后不复见。


官名,秦官,前汉后汉皆置,俸比二千石,掌五官郎持戟值班,宿卫殿门,出充车骑(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或奉命差遣。《后汉书·邓寇列传》:“朝廷以太后故,遣五官中郎将迎拜骘为大将军。”《后汉书·马援列传》:“建初三年,肃宗使五官中郎将持节追策,谥援曰忠成侯。”汉末曹操以曹丕任五官中郎将,置官属,有长史、司马、文学功曹等,位在诸臣之上,为副丞相。三国时蜀吴皆置,晋沿置。

猜你喜欢

  • 歙侯

    官名,也写作翕侯,西汉时西域乌孙国置,犹汉之将军,掌征伐。《汉书·辛庆忌传》:“少以父任为右校丞,随长罗侯常惠屯田乌孙赤谷城,与歙侯战,陷阵却敌。”参看“翕侯”条。

  • 司市中郎将

    官名,三国吴置,掌管市场贸易和治安。《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孙)皓爱妾或使人至市劫夺百姓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素皓幸臣也,特皓宠遇,绳之以法。”官名。三国吴置,主市场交易。凤皇二年(公元273

  • 刑科给事中

    官名。明清刑科之属官。协掌科事。明洪武六年(1373)设,二人,秩正七品,推年长者掌印。二十四年定设八人,秩正九品。建文(1399—1402)中改为从七品。万历(1573—1619)中裁二人。又,南京

  • 都水官

    官名,郡县水池鱼利多者置此官,掌平水收渔税。见《后汉书·百官志》。

  • 农工部

    官署名。北洋政府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 设农商部,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 分设农工,实业两部。农工部以总长、次长为正副长官。下设参事、秘书,部内组织除参事厅、秘书处外,分设总务厅及农林

  • 殿幄郎君

    宫廷给使名。辽置,属殿幄局。见“著帐局”。

  • 礼仪监

    官署名。清初内府机构之一。顺治十三年(1656)改钟鼓司设。掌内庭礼乐之事。并考核太监品级。初设总理,左、右协理各一人。十七年,改为礼仪院。

  • 牌文

    见“牌”。

  • 右猛贲

    渤海国十卫之一,相当于唐朝的十六卫,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一人。

  • 武义郎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定武臣官名,改西京作坊副使、东西染院副使、礼宾副使置,为从七品武阶官,属大使臣。官名。宋置,为武职八阶,旧为诸司副使。见《宋史·职官九·武阶》,参看“武功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