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下大夫

下大夫

①官爵名。周朝官制大夫爵中最低一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春秋时大国下大夫相当于小国下卿之位。《左传》成公三年: “上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晋、郑、吴等国下大夫或称为“嬖大夫”。参见“大夫”。②新莽官秩名。《汉书·王莽传》,始建国元年(后9): “更名秩百石曰庶士,三百石曰下士,四百石曰中士,五百石曰命士,六百石曰元士,千石曰下大夫。”③北魏官名。尚书诸曹及内都、外都等曹皆置,位在诸曹令之上,多由此迁本部尚书。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定为四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无此职。④西魏、北周官名。天官、地官等六府皆置,多为各司次官,如“小宗师下大夫”、“小膳部下大夫”等,亦有为较次要之司长官的,如“司门下大夫”、“司射下大夫”等。正四命。周武帝建德二年(573),省六府诸司中大夫以下官,府置四司,以下大夫为长官,上士为次官。宣帝即位后,复旧。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官名,春秋时晋置此官,位在卿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故晋国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王莽时称千石俸为下大夫,也代指千石俸的官员。《汉书·王莽传》:“更名秩百石曰庶士,三百石曰下士,四百石曰中士,五百石曰命士,六百石曰元士,千石曰下大夫。”

猜你喜欢

  • 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官署名。元朝地方监察官,由提刑按察司改立,为内八道监司之一,直隶御史台。参见“肃政廉访司”。

  • 太子典仓丞

    官名。北齐太子典仓署次官。隋朝沿置,员一人。唐朝置二员,从九品下。金朝宫师府置,正九品。见“太子典仓令”。

  • 西头供奉官

    官名。宋初置为三班小使臣,真宗咸平元年 (998) 定为同八品。哲宗元祐 (1086—1093)中,改从八品。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定武臣官名,改秉义郎。宋初武臣本官阶。为小使臣之一, 政和二

  • 邑令

    ①唐、宋“公主邑司令”之简称。② “县令”、“知县”之别称。官名,汉置,即公主封地之县的县令。凡县,属公主封地的称“邑”,掌蛮夷的称“道”。县、邑、道,万户以上的置令,万户以下的置长。邑令,即该县是公

  • 部办

    清朝各部书办之俗称。清朝“各部书办”的省称。其职务是按司官命令办理例行文书事务,类似古代的胥吏,不在官制内。清朝末年新设的各部设有书办。

  • 讼庭

    即今之法庭。唐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讼庭垂桃李,宾馆罗轩盖。”

  • 工巡总局

    官署名。清末京师治安机关。光绪二十八年 (1902) 设内城工巡局,三十一年设外城工巡局。掌督修京师街道工程,管理巡捕事务。初设亲王一人管理内城工巡局,后设管理内外城工巡事务大臣一人,由大学士、尚书内

  • 辅国将军

    ①官名。将军名号。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 置,拜伏完为之,仪比三司。三国、两晋沿之,魏、晋皆三品。十六国后秦、后凉、北凉亦置。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469) 七月改名辅师将军,后废帝元徽二年(474

  • 散臣督事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七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

  • 内史下大夫

    即“小内史下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