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三老

三老

官名。战国、秦汉及三国两晋南北朝均置,职掌教化。据《墨子·号令》及《史记·滑稽列传》,战国时闾里及县均有三老。西汉初年,乡、县均置。汉二年(前205)诏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后郡国亦置。三老可免除徭役,就地方政事向县令丞尉提出各种建议。三国两晋南北朝一般不置乡、县、郡国三老,但依东汉明帝制,以年老大臣为之,以示孝悌天下。但据《晋书》《宋书》,其时部分县、乡仍旧俗沿置,为乡官,然无定制。


1、官名,掌教化。战国时,魏国就有此官《史记·滑稽列传》:“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烦三老为入白之。”《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后汉书·百官志》:“乡置有秩、三老、游徼……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后汉书·光武帝纪》:“及更始至洛阳,乃遣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所到部县,辄见二千石、长吏、三老。”注:“三老者,乡官也,高祖置。前书曰:举人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者,置以为三老,每乡一人;择乡三老为县三老,与令长丞尉以事相教。”

2、赤眉起义军最尊者之称。《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众百余人,转入太山,自号三老……其中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次卒史……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

3、赤眉起义军营长官之称。《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乃分万人为一营,凡三十营,营置三老、从事各一人。”

猜你喜欢

  • 藏珍库

    官署名。元朝置。掌金银珠玉等物,秩从五品,设提点、大使、副使各二员。立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隶詹事院。至大元年(1308)到至治三年(1323),隶甄用监。天历二年(1329),划隶内宰司。另置

  • 侍卫汉军兵马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辽朝置为南面官,掌汉人禁军。太宗会同 (938—947) 初,萧翰领汉军侍卫。

  • 士吏

    官名。①下级军官。地位在尉以下,侯长以上。战国秦置。《睡虎地秦墓竹简·戍律》: “县啬夫、尉及士吏行戍不以律,赀二甲。” ② 掌管狱讼律文的文书小吏。“吏”写作“史”。吏员名。汉代边郡部都尉所属候望系

  • 飞骑将军

    官名。北齐置,为褒赏军功勋臣的闲职,从八品上。武官名。北齐设置,用以褒赏勋庸,秩从八品上。

  • 武备院郎中

    官名。清朝内务府武备院之属官。康熙二十一年(1682)设,额一人,正五品。掌本院题奏事件、核销钱粮、总理四库、收发文件诸事。

  • 谥法

    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给予谥号的规则,始于周朝,相传有周公谥法、春秋谥法等。秦朝废,汉朝复用,历代因袭。《史记·秦始皇本纪》 : “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

  • 兴文署

    官署名。元朝集贤院置,掌提调国子生饮膳与有关文牍簿书之事。秩从六品。设令一人,以翰林修撰兼; 丞一人,以翰林应奉兼。官署名。元置,掌教生徒。《元吏·百官三·集贤院·国子监·兴文署》:“兴文署,秩从六品

  • 太子内坊局令

    官名。唐朝太子内功局长官,置二人, 从五品下, 掌东宫閤门及宫人粮禀。 其初称典内,隶东宫。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改隶内侍省,始称令。

  • 通侍郎

    内侍阶官名。金,元朝皆置。金二十五阶之第十三阶,秩正七品下。元十四阶第七阶,正五品。官名。金代内侍官,从六品下,称通侍郎。见《金史·百官一》。

  • 市易抵当

    官署名。宋神宗元丰(1078—1085)中置,掌市易抵当钱物之事,隶太府寺。徽宗崇宁二年(1103),令开封府界不及万户县镇系商贩要会处并置,委监当官兼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