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首山

龙首山

①在今山西应县东北三十里。《清一统志·大同府》:龙首山“在应州东北三十里。一名边耀山。高峰相接, 长二十余里, 上有神农庙”。

②在今辽宁铁岭市东。明《全辽志》卷1铁岭卫:龙首山“在城东二里, 上有龙王堂”。

③一名大疙瘩山。在今吉林东辽县东。《清史稿·地理志》 西安县:官商路“东由龙首山至东冈赴东平(今东丰县)”。

④即今安徽旌德县西北四十里龙山。《方舆纪要》卷28旌德县“石壁山”条下:“又北为龙首山, 山西北有龙潭,徽水经其下,与泾县接境。”

⑤在今福建霞浦县北。《方舆纪要》卷96福宁州:龙首山“分为五枝, 又名五叶莲花山。山巅平夷,唐末黄巢犯闽,尝屯兵于此,号黄巢坪。坪西有井,广丈许,其水清泚,名曰圣水”。

⑥在今广东潮阳市北。《元和志》卷34潮阳县:“获子山一名龙首山, 在县(旧治)东南五十里。”《清一统志·潮州府》 引《潮阳县志》:“龙首山在县北三里。俗名猴子山,一曰获子山, 临高冈之上。”《方舆纪要》卷103谓在县西,与临崑山相接。

⑦一名龙首原。在今陕西西安市旧城北。《水经·渭水注》:“山长六十余里,头临渭水,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土色赤而坚。”宋敏求《长安志》卷12长安县引《括地志》:“山首在长安故城中, 自汉筑长安城及营宫殿,咸以湮平,其余即今宫城之太仓以东是也。”今北郊有龙首村,仍沿用其名。

⑧在今甘肃山丹县西北。《清一统志·甘州府》:龙首山“在山丹县西北二十五里边外。明万历中,夷人青把都自昌宁湖移驻于此,巡抚田乐击走之。一名龙头山,俗呼为甘峻山。山腰有三洞,各深五尺。山阴有泉,旱可祷雨”。


(1)在辽宁省铁岭市区东部。左窥城区,右枕柴河,山清水秀,是有名的风景区。蜿蜒绵延10余里,势如长龙,至柴河曲折处,嶙峋突起,如龙昂首,故名。山中岗峦起伏,树木繁茂,自古即多野蔷薇。每年5月,山谷烂漫若红锦,香气扑鼻。山上建有明代慈清寺和古塔。古塔之北有陶然亭,南有滴翠亭,东有洗心亭。南山顶上又有稻香亭,都是民国时所建,现已修葺一新。登临其上,可环视古城新貌。(2)又称龙首原。在陕西省西安市旧城北。起于渭水南岸汉长安故城,止于樊川,长六十余里。首高二十丈,尾高五、六丈。汉筑长安城于北坡,未央宫等依山而筑;唐筑长安城于南坡,大明、含元等宫殿都建于山原较高处。(3)在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边境。与合黎山等合称走廊北山。为河西走廊与内蒙古高原的界山。西北—东南走向。海拔多在 2500 米以上。主峰东大山在山丹县北,海拔 3616 米。山体由古老变质岩和花岗岩构成。断块山。南侧为断崖,较为陡峭;北坡平缓。岩石裸露,植被稀疏,西段 2500 米以上阴坡有小片针叶林。东端有金川铜镍矿。特产发菜。


猜你喜欢

  • 土卢河

    当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或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资治通鉴》:南齐永明十年(492),魏以怀朔镇将阴平王(拓拔)颐等分三道伐柔然,“中道出黑山,东道趣土卢河,西道趣侯延河。军过大碛,大破柔然而还”。

  • 棫阳宫

    战国秦昭襄王建。在今陕西凤翔县城南一带。《汉书·地理志》 雍县: “棫阳宫,昭王起。”《文帝纪》: 后元二年 (前162),“夏,行幸雍棫阳宫”。即此。战国秦昭襄王建,在今陕西省扶风县东北。西汉文帝后

  • 驻马店市

    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确山县驻马店地方析置,治驻马店 (今河南驻马店市)。1952年撤销,并入确山县。后屡有置废。1980年复设驻马店市。在河南省中南部。面积1.5万平方千米(市辖区196平方千米)。

  • 克东设治局

    1929年析克山县东部地置,属黑龙江省。治所在二克山(今黑龙江省克东县)。1933年改为克东县。1929年由克东县东部析置,治二克山(今黑龙江克东县克东镇)。1930年升县。

  • 八渡墟

    即今广西田林县西八渡苗族乡。《清一统志·泗城府》:八渡墟“在西林县,旧有主簿。本朝嘉庆二年裁”。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西南八渡圩。八渡,壮语意为“渡口”。清西林县主簿曾驻此,嘉庆二年(1797年)废

  • 武安镇

    ①在今山西阳城县东北。《清一统志·泽州府》: 武安镇“在沁水县东一百三十五里”。②即今湖北南漳县东南三十八里武安镇。清有把总驻守。(1)在河北省武安市东部。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41.5平方千米。人口8

  • 新罗县

    西晋太康三年 (282) 置,属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建长汀县东南。南朝宋废。古县名。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治所在福建省长汀县东南。属晋安郡。南朝宋废。

  • 奈何桥

    一作渿河桥。在今山东泰安市西一里渿河上。顾炎武 《山东考古录》 “辨渿河” 条: “岳之西南,有水出谷中,为西溪。自大峪口至州城之西,而南流入于泮,曰渿河。其水在高里山之左,有桥跨之曰渿河桥。世传人死

  • 龙尾关

    即今下关。在云南大理市区西洱河北岸的旧城。《方舆纪要》卷117大理府:“府南三十里为龙尾关,亦曰下关。城有三门,皆控点苍、洱海之险,为拒守要地。”《清一统志·大理府》:龙尾关“当洱之尾,一名河尾关”。

  • 恩德宏汛

    即今云南鲁甸县西南三十八里火德红乡。清设恩德宏汛。1925年改名火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