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城县

龙城县

①一名和龙。东晋咸康七年(341)前燕慕容皝改柳城置,治所即今辽宁朝阳市。次年自棘城迁都于此。隋开皇元年(581)改名龙山县。

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为临洮郡治。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东北,洮河东岸。《水经·河水注》:“洮水又屈而北径龙桑城西,而西北流。马防以建初二年从安故五溪出龙桑,开通旧路者也。俗名龙城。”北周废。

③北魏永熙中置,属昌黎郡。寄治英雄城(今河北徐水县西遂城)。北齐废。

④北魏置,属彭城郡。治所在今安徽萧县东北。隋开皇初废。

⑤南朝梁大同三年(537)置,为龙州治。治所在今广西柳城县南凤山镇南丹村。《舆地纪胜》卷112柳州引张维《广西郡邑志》:“八龙见于江,乃即江南置龙州及龙城县。”隋废州,县属桂州。大业初属始安郡。唐武德四年(621)为龙州治。贞观七年(633)属柳州。北宋景德三年(1006)改为柳城县。

⑥隋开皇六年(586)改承高县置,属徐州。治所在今安徽萧县西北十里。十八年(598)改为临沛县。

⑦隋平陈改彭泽县置,属江州。治所在今江西彭泽县城西二里。开皇十八年(598)复改为彭泽县。

⑧唐武德四年(621)置,为南义州治。治所在今广西岑溪县东二十里。贞观年间为义州治。天宝初为连城郡治。至德二年(757)改为岑溪县。


古县名。(1)东晋鲜卑慕容皝及后燕慕容垂所都,治今辽宁省朝阳市。属昌黎郡。隋文帝改名龙山县。(2)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今甘肃省临潭县东洮河东岸。北周废。(3)南朝梁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旧县南龙江北岸。为龙州治。隋属始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龙州治。贞观七年(633年)改属柳州。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改为柳城县。(4)隋开皇九年(589年)以彭泽县改名,治今江西省彭泽县西。属江州。十八年复名彭泽县。(5)唐武德四年(621年,一作五年)析永业县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东。为南义州治,贞观二年(628年)为义州治。至德中改名岑溪县。


猜你喜欢

  • 沙村

    即今江西泰和县东南沙村乡。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7:泰和县东南有沙村。1931—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置万太县治此。

  • 建康路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改建康府置,属江浙行省。治所在上元、江宁县 (今江苏南京市)。辖境相当今江苏南京市及江宁、句容、溧阳、溧水等县地。天历二年 (1329) 改为集庆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

  • 岳西县

    1936年由潜山、太湖、舒城、霍山四县析置,属安徽省。治所在朱屋庙 (衙前街),即今安徽岳西县。在安徽省西部、大别山主峰南麓。属安庆市。面积 2398 平方千米。人口40.1万。辖13镇、15乡。县人

  • 大洛泊

    即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之达里诺尔。《新唐书·奚传》:“奚亦东胡种。……其国西抵大洛泊,距回纥牙三千里,多依土护真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新唐书·北狄传》:奚,“其国西抵大洛泊”,

  • 黄蛇镇

    在今山西榆次市北。《旧唐书·刘武周传》: 唐武德二年 (619),“武周授金刚西南道大行台,令率兵二万人侵并州,军黄蛇镇”。

  • 雷弄峒

    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南弄璋街附近。《明史·地理志》 干崖宣抚司: “西有雷弄、盏达等部。”《方舆纪要》 卷119干崖宣抚司: 雷弄 “在司西。干崖别部也。《滇纪》: 司有蛮洒冈,旧为同知刘氏所居。其雷弄洞

  • 湘竹街

    即今江西修水县东南湘竹。明嘉靖 《宁州志》 卷8: “湘竹铺在安乡十三都。” 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1: 义宁州东南有湘竹坪。

  • 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

    在今河南新县城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1931年红军攻克新集(今新县县城)后,鄂东、豫南、皖西三根据地连成一片,此地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

  • 白土营

    明崇祯八年(1635)设,即今广东曲江县西白土。明崇祯八年(1635年)置,即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西白土。

  • 姚州

    ①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余姚县(今浙江余姚市)。辖境相当今浙江余姚市大部和慈溪市西部地。七年 (624) 废。②唐武德四年 (621) 置,为姚州都督府治。治所在姚城县 (今云南姚安县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