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齐云山

齐云山

①即白岳山,在今安徽休宁县西三十里。原名齐云岩,为白岳主峰之一。《江南通志·山川五·徽州府》:齐云岩“在白岳西北,路回如线,游者缘梯而上,所经胜处极多,乃至于岩。黟、祁、歙、婺之山, 一目可尽也。宋程珌书‘雲岩’,二字刻于石前。一峰特起为香炉峰,又谓之凌虚岩。明嘉靖中,敕改曰齐云山”。

②在今安徽泾县南。《清一统志·宁国府一》:齐云山“在泾县南四十里,与承流并峙,高数十丈。山巅平可数十亩,产茶极佳”。

③即今安徽金寨县东南齐头山。《方舆纪要》卷26六安州“武陟山”条下:“又齐头山在州西南九十里。高千八百丈,层峰叠嶂,顶方四平,有泉出焉。”《清一统志·六安州》:齐云山“亦名齐头山……上有云峰。又有雷公洞。产茶极佳”。

④即清源山。今福建泉州市北郊清源山。《清一统志·泉州府一》:清源山“在府城北五里。郡主山也。旧名泉山。一名北山。又以高顶常云, 名齐云山”。


古称白岳。在安徽省南部休宁县城西北。《大清一统志》:齐云山“高二百仞……三面并绝壁秀峭”。主峰廓岩海拔585米。由红色砂、页岩构成,为典型的丹霞地貌。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称。桃源洞天、一天门、黑虎岩、齐云岩(云岩)、紫霄崖等处景色尤佳。明嘉靖间敕建宫殿,钦赐山额,此后寺观林立,为释、道两教繁盛之地。今已衰落。主体建筑玄天太素宫已于1997年修复。历代雕刻佛像、道家绘画、各种碑记以千百计。以明代唐寅撰写碑文的《云岩紫霄宫玄帝碑铭》最为珍贵。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猜你喜欢

  • 长乐水

    在今江西德兴市南。《清一统志·饶州府一》:长乐水“在德兴县南四十里。源出大茅山。西流合上饶桐川水,又西流为长乐水,又西至乐平县明口,会大溪为乐安江”。又称南花溪。为武江在湖南省境内最大支流。在湖南省东

  • 厉门

    一作濑湖。在今广西平乐县西南。为战国时楚关隘。《史记·甘茂列传》:“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正义》:“刘伯庄云:厉门,度岭南之要路。”又作濑胡、濑湖。战国楚关隘。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西

  • 龙门龛

    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五里。两山对峙,东曰香山,西曰龙门。石壁峭立,伊水中出。壁间凿石龛石佛大小千数,多后魏及唐时所凿。唐韦应物《龙门游眺》:“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

  • 裕州

    ①五代梁贞明初改鼎州置,治所在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美原镇。辖境相当今陕西富平县东北部地。后唐改为美原县。②金泰和八年 (1208) 置,治所在方城县 (今河南方城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方城、叶县、舞阳三县地

  • 雍泔水

    即今四川丹棱、洪雅二县境之安溪河。《寰宇记》 卷74洪雅县有澭甘水。《方舆纪要》 卷71丹棱县: 雍泔水 “在县南二十里。下流合青衣水。《州志》: 蛮语药曰雍,浆曰泔。是水可以愈疾,而甘美如浆也”。

  • 丁角镇

    北宋置,属丹徒县。在今江苏丹徒市西南七十里丁角村。

  • 高阳

    ①战国时燕邑。在今河北高阳县东二十五里旧县镇。《战国策·赵四》: “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 即此。②即今河南杞县西南高阳镇。《史记·高祖纪》:沛公 “西过高阳”。《集解》 文颍曰: “聚邑名也。”《

  • 户牖

    春秋卫邑。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二十里。《左传》:哀公十三年(前482),黄池会后,吴人囚鲁子服景伯以还,“及户牖”,归之。即此。秦为乡,《史记·陈丞相世家》:“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西汉置东昏县

  • 武隆设治局

    1941年置,属四川省。治所在巷口镇 (今四川武隆县)。1944年改为武隆县。1941年由涪陵县析置,治今重庆市武隆县驻地巷口镇。1944年升县。

  • 古筑

    即今安徽夥县西南十里西武乡。清道光《夥县志》卷2:四都有古筑。集镇名。在安徽省黟县西部、古筑河北岸。西武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098。原为西通祁门的驿道,宋代曾建西武镇。村以河名。产稻、油菜籽、苎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