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鼓山

鼓山

①即滏口。在今河北武安县南二十八里。《寰宇记》 卷56滏阳县引 《宋永初古今山川记》 云:鼓山有石鼓形二所,南北相当。俗语云,南鼓北鼓相去十五。《冀州图》 云: 邺城西有石鼓,鼓自鸣即有兵”。《魏书·地形志》: 魏尹临漳县有鼓山。《资治通鉴》: 南朝梁太清元年 (547),“虚葬齐献武王 (高欢) 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寺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明嘉靖 《武安县志》 卷1: 鼓山 “在县南三十里。一名滏山”。

②一名鼓堆、古堆。在今山西新绛县西北二十二里古堆村附近。《资治通鉴》: 隋义宁元年 (617) 八月,李渊率兵 “宿鼓山”。《清一统志·绛州一》 引《绛州志》: “鼓山即鼓堆,周四里,高五丈,穹窿而圆,状如覆釜。人马践履有声,故名。”

③在今福建古田县东境。《方舆纪要》 卷96古田县: 鼓山 “在县东百里。其西有旗山。又有马山,在旗、鼓之间”。

④即今福建福州市东南鼓山。延袤三十里,风景秀丽,为登览胜地。主峰屴崱峰,海拔969米。《方舆胜览》 卷10福州山川: 鼓山 “在闽县,有石状如鼓,故名。或云,每雷雨作,中若鼓声”。山腰涌泉寺,建于五代梁开平二年 (908),为我国东南佛教名刹,寺内存有贝叶经及明清两朝善本佛经九千部两万余册。山上自宋至清摩崖题刻一百八十余处,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点,有 “福州碑林” 之誉。


(1)古山名。又名古堆或鼓堆。在今山西省新绛县西北。因其穹窿而圆,状如覆釜,人马践覆有声,故名。《大唐创业起居注》:隋义宁元年(617年),李渊“宿于绛郡西北之鼓山”,即此。(2)今山名。(1)又称滏山。在河北省西南部、邯郸市峄峄矿区内。山体南北向,由石灰岩构成。主峰老石台,海拔846米。山南麓有南响堂山石窟,山腰有北响堂山石窟。(2)在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因山顶有巨石如鼓得名。别名石鼓。有屴崱、白云、鼓子诸峰,最高峰屴崱峰,俗称绝顶峰,海拔969米。是观日出之佳处。山体以花岗岩为主。《方舆胜览》福州山川:鼓山“在闽县。有石状如鼓,故名。或云每雷雨作,中若鼓声”。山腰涌泉寺,建于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为东南佛教名刹。寺内存有贝叶经及明清两代善本佛经九千部两万余册。山上自宋至清摩崖题刻一百八十余处,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有“福州碑林”之誉。寺西有白云诸洞、鼓山十八景等。


猜你喜欢

  • 焦村堡

    在今安徽广德县西南八十里四合乡焦村。明初于此置广安巡司。

  • 七女栅

    在今湖北宣恩县南。《宋史·史方传》:“天禧中,……徙夔州。时,富、顺州蛮田彦晏寇施州,焚暗利砦。方领兵直抵富、顺,荡其巢穴,穷追彦晏至七女栅。除之。”《方舆纪要》卷82施州卫“暗利砦”条下:“《志》云

  • 决里隘

    当在今越南北端高平省广渊南。《宋会要辑稿》第197册《蕃夷四》:交趾入侵,“王师以去年(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十一日,举兵出界讨伐。是日,破大(决)里隘,各路贼党望风逃溃,二十一日抵富良江”。南宋

  • 长坪

    一名箭塘。在今湖南凤凰县西北二十三里。清严如熤《苗疆险要考》谓“四面高山,中有乾坪,名千工坪,纵横近十里,干燥不宜五谷,而为苗巢宽敞之地,旧设前营都司”。集镇名。在云南省永善县东北部。团结乡人民政府驻

  • 鹿步堡

    在今广东广州市东鹿步。旧属番禺县,明、清置巡司于此。即今广东省广州市东鹿步。明洪武三年(1370年)于此设巡检司。

  • 临平驿

    唐置,在今浙江余杭市。《张祜诗集》 卷8有 《题临平驿亭》。

  • 界首渡

    在今陕西清涧县东北黄河畔。《清一统志·绥德州》: 界首渡 “在清涧县东北一百六十里,路通山西汾州府宁乡县”。

  • 织金县

    1914年改平远县置,属贵州贵西道。治所即今贵州织金县。以织金河为名。1923年直属贵州省。在贵州省中部、六冲河之西、三岔河之北。属毕节地区。面积 2868 平方千米。人口92.3万,有汉、苗、彝、布

  • 琼中县

    1948年置,属广东省。治所在今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东中平镇南丘。1950年并入保亭县。1952年复置,治所在新市 (今县东北红岛乡)。后迁乘坡 (今县东南和平镇)。1959年迁治营根镇 (今琼中

  • 鸭池河铺

    即今贵州清镇县西北八十六里鸭池河乡。《清一统志· 大定府》: 鸭池河铺 “在黔西州境”。后改属清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