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溪
①在今浙江云和县南。《方舆纪要》 卷94云和县: 黄溪 “在县南。自娄狗山下流经县东三里象山之麓,又东南汇于白龙山之浮云溪”。
②在今湖南永州市东七十里。唐柳宗元 《游黄溪记》 曰: “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清一统志·永州府一》 引《府志》: 黄溪 “源出阳明山,流径福田山东,又北至祁阳县,合白江水入湘”。
①在今浙江云和县南。《方舆纪要》 卷94云和县: 黄溪 “在县南。自娄狗山下流经县东三里象山之麓,又东南汇于白龙山之浮云溪”。
②在今湖南永州市东七十里。唐柳宗元 《游黄溪记》 曰: “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清一统志·永州府一》 引《府志》: 黄溪 “源出阳明山,流径福田山东,又北至祁阳县,合白江水入湘”。
在今湖南长沙市北区开福寺路北侧。五代时楚王马殷始建。其子马希范又建会春园、嘉宴堂、祓禊亭于此。宋张栻《题开福寺》:“长沙开福兰若,故为马氏避暑之地。所谓会春园者,今荒郊中时得砖瓦, 皆为鸾凤之形。……
①唐贞观四年 (630) 改务州置,治所在务川县 (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东北)。天宝元年 (742) 改为安夷郡,乾元元年 (758) 复改为思州。辖境相当今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
亦作元武山。又名三隅山、三堆山。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元和志》卷33玄武县:玄武山“在县东二里。山出龙骨”。《寰宇记》卷82玄武县:玄武山,“《九州要记》云:玄武山,一名赤雀山,一名宜君山。山有鹿尾入贡
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七十里北胡。东汉改为安城侯国。
即东阳溪。在今浙江义乌市境。《水经·渐江水注》:吴宁溪水“下径乌伤县入谷,谓之乌伤溪水”。
又作白涧岭。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北十六里。《资治通鉴》:东晋义熙十二年(416),“丁零翟猛雀驱掠吏民,入白涧山为乱,魏内都大官河内张蒲与冀州刺史长孙道生讨之”。即此。古山名。又作白涧岭。在今山西省阳城县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韦番蛮夷长官司置,属贵州卫。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十里。正统三年(1438)改属贵州宣慰司。后属定番州。清以后废。元置,治今贵州省惠水县西南韦番司。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明属定番
在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南五里。《明一统志》 卷66靖州: 侍郎山 “宋侍郎程敦厚言事忤秦桧,谪居靖州,尝游此山,因名”。
在今广东高要市西小湘镇东,西江峡口。道光《高要县志》:小湘峡“在县西北四十里。高数十仞,群峰矗峙,大江流其中,多良材美竹”。北宋皇祐四年(1052),侬智高犯端州,州守李宝臣建议以兵数千人伏小湘峡。即
亦作梁渔务。辽置,属辽阳府。在今辽宁黑山县东。金大定二十九年 (1189) 改为望平县。辽置,在今辽宁省黑山县东。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升为望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