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山

黄山

①在今河北迁西县东南二十里。横亘十余里,峻险可避兵。《魏书· 地形志》: 辽西郡肥如县有 “黄山”。又 《高宗纪》: 太安三年(457),将东巡,诏 “起行宫于辽西黄山”。明年,“行幸广宁温泉宫,遂东巡平州。庚午,至于辽西黄山宫”。

②在今河北卢龙县东北六十里。《方舆纪要》 卷17卢龙县 “桃林山” 条下载: “ 《志》 云,桃林关城东百余步,有山高三里许,悬岩耸峙,日照之色黄如金,或以为黄山也。自此以东,斥堠相次,皆依山为险。”

③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西北。《清一统志·阿噜科尔沁》: 黄山 “在旗西北九十里。蒙古名西喇温都尔”。

④在今辽宁开原市东北。明 《全辽志》 卷1: 黄山在 “城 (开原老城) 东北十五里”。

⑤在今辽宁铁岭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37铁岭卫: 黄山 “在卫西南五十里”。

⑥在今江苏吴县西南。《隋书·地理志》: 吴郡吴县有黄山。《隋书· 刘元进传》: 隋大业九年(613),刘元进作乱,为吐万绪所败,“保于黄山”。明王鏊 《姑苏志》 卷8: 黄山 “诸峰高下相连,俗称笔格山”。

⑦在今江苏江阴市东北六里。《舆地纪胜》 卷9江阴军: 黄山在 “县北六里。以春申之姓而名之。其峰为席帽。《舆地志》 云: 上有石室,吴时烽火之所”。

⑧在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七十里孟河东。《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金坛县: 黄山 “俯瞰大江,山东北有小山入江,谓之吴尾,以群山皆自西来,至此而尽也。《志》 云,江北六里,亦有黄山,俱因春申君而名。上有石室,杨吴时置烽火之所,今曰黄山门,为江防津要”。

⑨在今江苏铜山县南。《魏书·地形志中》: 彭城郡彭城县有黄山。《清一统志 ·徐州府一》: 黄山“在铜山县南二十里。每岁此山之麦先黄,土人称为黄焦山”。

⑩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南八十八里。《方舆纪要》卷90余杭县: 黄山 “在县 (今余杭镇) 西南二十五里,与大涤、天柱冈脉相连。《图经》: 黄山亦名余杭山”。上有伏虎岩,即郭文举为虎探骨处。

(11)一名东黄山。即今安徽肥东县东南龙泉山。《方舆纪要》 卷26庐州府合肥县: 黄山 “在府东百二十里,接巢及和州含山界。山有三百六十峰。周回二百余里。四时泉出不竭,俗呼为龙泉山。亦曰金庭山,一名紫微山”。

(12)一名浮邱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五里。《寰宇记》 卷105当涂县: 黄山 “在县西北五里。上有宋凌歊台,周回五里一百步,高四十丈,石碑见存”。山顶有塔,亦始建于南朝宋。《清一统志·太平府一》: 黄山,“ 《府志》 亦名浮邱山,一名黄江山。旧时江水直至山下,今去江几二十余里”。

(13)在今安徽黄山市北黄山风景区。《元和志》卷28太平县: 黄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泉水,泉侧多黄连”。《舆地纪胜》 卷19宁国府引 《旧经》 云: “山以黄帝栖真之地,故名。” 显系出于附会。

(14)在今江西宜黄县南。《方舆纪要》 卷86抚州府宜黄县: 黄山在 “县南四十里。其山四面黄茅无际。上有雷公岭,下有龙潭,导流为九曲溪,入黄水。《志》 云,黄山,县之镇山也”。

(15)即谷城山,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史记·留侯世家》: 黄石公与张良约,“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正义》 引 《括地志》: “谷城山一名黄山,在济州东阿县东。” 《水经·济水注》:“谷有黄山台,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

(16)在今山东济南城西南六十里。元于钦 《齐乘》卷1: 黄山 “山周如城,岱阴诸谷之水,奔流至山西,汇为池,围数亩,不溢而伏,山即渴马崖也。伏流至府城之西而出,即趵突泉也”。

(17)在今山东邹平县东南三里。《方舆纪要》 卷31邹平县 “大峪山” 条下载: “ 《志》 云,县东南曰黄山,上有虎头岩。土色多黄,因名。”

(18)在今山东日照市西北。《清一统志 · 沂州府一》: 黄山 “在日照县西二十里,大庄河发源于此”。

(19)即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城东北十里黉山。《水经·瓠子河注》: 德会水 “出昌国县黄山”,即此。

(20)在今山东莱州市南四十里。《清一统志 ·莱州府一》: 黄山 “在掖县南四十里。《府志》: 产白石如玉”。

(21)在今河南卫辉市西北四十里。明曹学佺 《名胜志》: 黄山 “土皆黄色”。

(22)在今湖南安乡县北六十里,接湖北石首县界。《隋书·地理志》: 安乡县有黄山。《方舆纪要》 卷77安乡县: 黄山 “土石皆黄,一名金峰。又北有小黄山,昔人保障其上,城址犹存”。

(23)古名涂山。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南南岸,与汪山、袁山、蒋山、戴山等统称南山。风景幽美,为消夏胜地。1939—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为陪都,蒋介石及美、英、法等使节建别墅于此。

(24)一名黄麓山。即始平西原。在今陕西兴平市北一里。张衡 《西京赋》: “绕黄山而款牛首。” 唐王维诗: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1)古山名。(1)在今河北省迁西县东南还乡河源附近。《魏书·高宗文成帝纪》:北魏太安三年(457年),文成帝“将东巡,诏太宰常英起行宫于辽西黄山,”即此。(2)俗称笔格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隋大业九年(613年)刘元进叛,自昆陵退保黄山,即此。(3)即今江苏省江阴市东北黄山,为江防戍守要地。(4)又称黄麓山。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北。唐王维有“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诗句。(2)今山名。(1)在安徽省南部。《方舆胜览》:“旧经:黄帝栖真之地”,故名。另据《元和郡县志》:“上有泉水,泉侧多黄连”,故名。东北—西南走向。由花岗岩构成,形成峰林地貌。主要山体在黄山市。古称“三天子都”。秦称黟山,唐天宝六载(747年)敕改今名。因传说黄帝在此修身炼丹,故名黄山。有三大主峰:莲花峰(1873米)、光明顶(1841米)、天都峰(1810米)。风景秀丽,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名,堪称“四绝”。著名胜景有二湖、三瀑、二十四溪、七十二峰。唐诗人李白曾赋诗曰:“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明地理学家徐霞客赞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建国后,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整修、修葺风景区的名胜古迹。现已规划温泉、云谷寺、玉屏楼、北海、松谷庵、钓桥庵六大景区。山上建有三条索道,每年均接待数以万计的海外游客。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辟有国家森林公园;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列入世界地质公园。黄山毛峰茶畅销海内外。(2)在湖北省公安县境,南与湖南省安乡县交界。为残丘,由石灰岩构成,主峰海拔263米。因山坡为黄棕壤得名。山腰有荆江分洪纪念塔,山麓有分洪区节制闸。(3)在重庆市南岸区中部、南温泉背斜北端。海拔580米。奇峰幽谷,松柏簇拥,是南山风景区游览地之一。占地约1平方千米。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民政府征用,建有“云岫”、“松厅”、“草亭”等别墅,以蒋介石黄山官邸最著名。苍翠林木中,缀以中西式楼阁亭台,春季花红如锦,炎夏凉爽清幽。(3)集镇名。在山东省荣成市西南部。属虎山镇。人口2300。为原黄山镇人民政府驻地。元至元年间建村,名杨家。亦称杨家集。明正统年间,以村东北有黄山,更名黄山。黄山河源于境内,南流入涨濛港。产小麦、玉米、花生等。沿海有海水养殖、滩涂养殖和盐场。有农机、橡塑、大理石加工等企业。滕墩公路纵贯镇境。

黄山景区示意图


猜你喜欢

  • 屏南县

    清雍正十二年 (1734) 割古田县北境双溪地置,属福州府。治所即今福建屏南县东北双溪镇。1913年属福建东路道。1914年属闽海道。1928年直属福建省。1950年迁治今县西南长桥镇。1956年移今

  • 龙泉驿

    ①唐置,即今山西屯留县东南康庄。《资治通鉴》:唐会昌三年(843),郭谊“至龙泉驿迎候敕使”,即此。②明置,在今四川成都市东南龙泉镇。《明史·忠义传》:奢崇明叛军进攻成都,“成都卫指挥翟英扼贼龙泉驿”

  • 广宁中屯卫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锦州府置,属辽东都司。始治于锦州东关驿,洪武二十五年(1392)徙治今辽宁锦州市。清康熙三年(1664)改置广宁府。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治今辽宁省锦州市。属辽东

  • 上犹江

    旧名益浆水。亦名县前水。即今江西上犹县南上犹江。《清一统志·南安府》:上犹江“旧名益浆水。源出湖南桂阳县,东流径崇义县北,又东经上犹县南,亦名县前水。又东至南康县东北界会章江”。又称犹水。章水支流。在

  • 灵湖

    在今浙江兰溪市东。《方舆纪要》卷93兰溪县:灵湖在“县东十九里。长二里,广五十丈,中有泉穴三十六”。

  • 洪善镇

    即今山西平遥县东北洪善镇。《清一统志·汾州府》 “上店镇” 条下: 洪善镇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有堡”。在山西省平遥县东北部、汾河东岸。面积75.2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洪善,人口220

  • 屯留县

    西汉置,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屯留县南十二里古城村。北魏移治今山西长治市西北四十里故县。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属潞州。治所在今屯留县西二十里西故县。大业初属上党郡。唐属潞州,武德五年(6

  • 龙潭市

    在今江西湖口县东北黄茅潭水滨。清时有守备驻防。

  • 牛渚山

    一名牛渚矶(圻)。又名采石山。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山。《续汉书·郡国志》 丹阳郡秣陵县:“南有牛渚。”《元和志》卷28当涂县:牛渚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突出江中,谓之牛渚圻,津渡处也……温峤至牛渚

  • 白道安口

    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4曲阳县:白道安口“稍西即狼牙口也, 自白道安口而东北,历岳领口、小关城口、夹耳安等口,而接倒马关。又自狼牙口而西,历梧桐树、乱树林、黄草安等口,而接阜平县之落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