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十年 (1387) 置,属平海卫。治所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莆禧。清康熙三年(1664) 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南莆禧。属平海卫。清康熙三年(1664年)废。
又作宁尼颜。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置,即今黑龙江省富裕县。《清一统志·黑龙江》“布克依站”条下:“齐齐哈尔东北至墨尔根、黑龙江站道:六十里至塔拉尔站,又东北七十五里至宁年站。”1947年富裕县迁治
在今山东章丘市西龙山镇东北。1928年春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1930—1931年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大批文物,确认是一处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考古学界已将龙山
即今江苏太仓市西北直塘镇。清宣统《太仓州志》 卷 4: 直塘镇 “水无迤逦曲折,故名”。
即今广东化州市西北中硐镇。明万历《高州府志》卷1:化州有中峒墟。清光绪《高州府志》卷10化州:中峒墟在“州西北八十里”。
清置,属清源县。在今山西清徐县西南二十里高白村。《清一统志·太原府一》: 高白镇 “在(清源) 县西南二十里。一名蒿泊镇”。
①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和陕西韩城市东北。《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②即伊阙。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五里。以龙门山(今西山)和香山(东山)隔伊河夹峙如门, 因名。唐刘长卿《龙门八咏·
①即上京。京都的通称。东汉班固《两都赋》:“实用西迁,作我上都。”②对陪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北齐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为下都,称京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为上都。唐宝应元年(762)以
即今山东临沂市西北三十五里义堂镇。民国《临沂县志》舆图:县西北有义堂村。因村内有刘、关、张“三义堂”庙,故名。
隋于契吴城置,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北。旋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