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高阳镇

高阳镇

北宋置,属云安县。即今四川云阳县北高阳镇。


(1)在河北省高阳县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36.5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政府驻高阳,人口2.1万。原名丰家口,明洪武三年(1370年)始历为高阳县治。1954年设城关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镇,1987年改今名。产小麦、玉米。有阀门、提花、修配、粮食加工等厂。保沧、高蠡、津保南线公路经此。为明末抗清将领孙承宗故里。有杨景山烈士碑、清大学士李鸿藻旧居。(2)在山西省孝义市中北部。面积54.1平方千米。人口3.7万。镇人民政府驻高阳,人口8260。1949年为孝义县四区,1951年属六区,1953年属二区。1956年设高阳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1961年属白壁关公社,1981年设高阳镇。2001年白壁关乡并入。主产小麦、玉米、高粱、谷子、马铃薯,特产柿子、核桃。有采煤、洗煤、炼焦等厂矿。孝柳铁路经此,公路通市区。(3)在河南省荥阳市西部。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高山,人口3960。1958年设高山公社,1983年改乡,1995年改名高阳镇。产小麦、玉米、甘薯。土产柿饼。有机械、水暖器材、建材、冶金、化工等厂。陇海铁路、310国道、荥高公路经此。(4)在河南省杞县西部。面积72.4平方千米。人口6.6万。镇人民政府驻高阳,人口5600。传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受封此地,故名。《读史方舆纪要》:“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封于此。”1949年为高阳区,1956年置高阳中心乡。1958年改高阳公社,1961年称区,1963年复公社,1983年改乡,1990年置镇。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蔬菜等。有农副产品加工、农业机械、食品等厂。杞沙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郦生冢、段岗遗址等。(5)在湖北省兴山县中南部。面积149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高阳,人口2.5万。自北宋端拱二年(989年)以来,历为兴山县治。清嘉庆九年(1804年)曾筑石城。按三峡工程设计为库区,1992年将县治迁至古夫镇。1949年为城关乡,属妃台区。1953年为城关镇,仍属妃台区。1956年改由县辖。1958年置城关公社,1961年复城关镇,1981年改为高阳镇。香溪河经境。有煤、石膏、高岭土等矿。主产玉米、稻,盛产柑橘、茶叶,还有香菇、木耳等特产。有化工、建材、塑料、印刷等厂。宜秭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王昭君故里、昭君梳妆台、珍珠潭等。(6)在湖北省沙洋县东北部。面积204平方千米。人口4.76万。镇人民政府驻烟墩集,人口3380。原名烟垢镇,以驻地小烟墩集和南垢冢子各取一字命名。解放初为第十区。1958年分属火箭、卫星公社,1959年属马良区。1975年为烟垢公社,1984年设镇。2001年改今名。西北为丘陵,东南靠江汉平原。主产稻、棉花、油料作物。水产养殖业发达。有水泥、化工、汽车改装、食品加工等厂。有黄荡湖电排站。荆潜公路经此。(7)在重庆市云阳县中西部。面积80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高阳,人口2520。三峡库区淹没6.12平方千米,迁移1.5万人。新镇迁红庙村大抱岭。近期规划0.3平方千米,人口5000。以高阳坝得名。清末民初属云阳北岸崇善里。民国中后期属高阳乡。1958年成立高阳公社,1984年复名高阳乡。1992年与健全乡合并置镇。1995年析出健全乡,原高阳乡单置镇。产稻、小麦、玉米、薯类和柑橘、油桐、山羊。有采煤、建材、炼铁等厂。云开、云万公路经此。(8)在四川省旺苍县中部。面积89平方千米。人口1万。镇人民政府驻罐子坝,人口780。以境北高阳坡命名。1950年设罐子乡,1961年为罐子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罐子、支溪、鹿渡三乡合置高阳镇。盛产高阳坡茶。有采煤、制茶等企业。旺英公路经此。坝东河通木船。有鹿亭溪温泉。(9)在陕西省蒲城县西北部。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高阳街,人口3350。初以高、杨二姓名高杨村,后渐成集镇谐音高阳。1949年设高阳乡,1961年设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设镇。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盛产苹果。煤炭资源丰富,有采煤及水泥、机砖、磷肥等厂。为县西北部农贸集市。有公路东通渭清公路。


猜你喜欢

  • 凤凰厅

    清光绪二年(1876)升凤凰城巡司置,属奉天省。治所即今辽宁凤城市。辖境相当今辽宁凤城市及宽甸满族自治县地。1913年改为凤凰县,次年改为凤城县。(1)本明五寨、筸子坪两长官司,清康熙四十三年(170

  • 海观楼

    在今四川泸州市东沱江注入长江处。《舆地纪胜》 卷153泸州: 海观 “在州治南定楼之右,即城东隅两江合流处。旧为来风亭,丞相赵公敞而大之,易今名。夏潦高涨,两江环合,弥漫浩渺,真海观也。阎侍郎苍舒诗云

  • 三澎

    亦作三彭。即今广东南澳县东南大海中之南澎列岛。清乾隆《潮州府志》卷36:“彭山与南澳相对,西至云盖寺约四五十里,北去隆澳约百余里,顺风一潮可到。其山有三:曰南彭、曰中彭、曰北彭,三山列峙海中,周围各一

  • 制泽

    即春秋时制田。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北。《水经· 沙水注》: 沙水出苑陵县故城西北,县有二城,“二城以东悉多古泽,即古制泽也。京相璠曰:郑地。杜预曰: 泽在荥阳苑陵县东。即春秋之制田也”。

  • 平康县

    ①三国蜀汉置,属汶山郡。治所在今四川黑水县东北。《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延熙十年(247),“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即此。南朝宋废。北周复置,属广年郡。治所在今四川黑水县东北六十里。隋大业初

  • 又称郯。春秋鲁邑,在今山东兖州市西。《春秋》: 定公三年 (前507),“冬,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拔”。古邑名。又作郯。春秋鲁邑。在今山东省兖州市西。《春秋》定公三年(前507年):“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

  • 茶洞城

    在今湖南花垣县西南茶洞镇。《清一统志·永绥厅》: 茶洞城石堡 “在厅东北 (按: 当西南之误)。雍正八年设吉多坪营,置副将,嘉庆七年改移驻此”。《清史稿·地理志》: 永绥厅,“牛角河即酉水南源,自贵州

  • 铁檠镇

    本铁檠城。在今四川云阳县东北云安镇西北。明置巡司于此。清裁。

  • 吴城山

    在今湖北蒲圻市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76蒲圻县“竹山”条下:“又西十五里有吴城山,相传孙吴时尝筑城山下,故址尚存。”

  • 东宄山

    在今越南河内市红河东嘉林县境。《寰宇记》卷170交州:南定县有九宄山。《方舆纪要》卷112安南北江府:九宄山“在嘉林州。一名东皋山。唐高骈建塔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