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盖山
即今福建永泰县西高盖山。《寰宇记》 卷100福州永泰县: 高盖山 “在县西七十里。常有紫云所盖,因曰高盖山。有水色如金,亦曰金枝山。太守陶夔记云,山有石井,深三丈,石盆广二丈,清净如镜,土人徐登在此得仙,与东阳赵炳斗仙术,即此处也”。《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引 《县志》: 高盖山“在 (永福) 县西四十里。道书以为第七福地,王闽时尝封为西岳”。
即今福建永泰县西高盖山。《寰宇记》 卷100福州永泰县: 高盖山 “在县西七十里。常有紫云所盖,因曰高盖山。有水色如金,亦曰金枝山。太守陶夔记云,山有石井,深三丈,石盆广二丈,清净如镜,土人徐登在此得仙,与东阳赵炳斗仙术,即此处也”。《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引 《县志》: 高盖山“在 (永福) 县西四十里。道书以为第七福地,王闽时尝封为西岳”。
在今江苏昆山市东南天福庵。清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8昆山县:天覆庵“介于徐公浦、瓦铺之间。国朝初,居民寥落,雍正年间始成市”。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昆山县:“菉家浜与安亭、天福庵俱为京沪铁路所经,
唐显庆二年 (657) 析胡禄屋阙部置,属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克拉玛依市。8世纪前期废。唐羁縻都督府名。显庆二年(657年)以西突厥胡禄屋阙部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一带。约8世纪前期废
①又名锦江。在今福建建阳市东。《方舆纪要》 卷97建阳县: 锦溪 “ 一名交溪。其源有二: 一自崇安县之崇溪,合武夷水流入境; 一出县西毛虚漈山,交注于东山下,南流达于建溪”。《清一统志·建宁府》 引
明置,属广宁后屯卫。即今辽宁义县西北沟河寨。明 《辽东志》 卷3: 大平堡 “堡南万佛堂可屯兵,狗河寨可按伏”。
即今江苏泗洪县北归仁镇。万历《宿迁县志》卷2:归仁集“在孝义乡刘武沟,万历四年知县喻文伟建”。《明史·河渠志二》:万历七年(1579),筑“归仁集堤四十余里”, 即此。清康熙二十年(1681)置巡司于
即今湖北枣阳市西北四十四里杨档镇。清同治《枣阳县志》卷17《军务》: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捻军数万至县境,“守备熊正喜在杨家垱督团堵剿,阵亡”。
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三十里张夏镇。东汉改为山茌侯国。三国魏改为山茌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南张夏镇。属泰山郡。东汉改名为茌县。
清嘉庆四年(1799)于福清旧县丞平潭地置,属福州府。治平潭(今福建平潭县)。辖海坛岛。1913年废厅,改为平潭县。民国《平潭县志》卷3:“按《关都记》:海坛山势远望如坛,故名。自唐以来皆沿用之,平潭
原名普光寺。唐宋时名光相寺。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金顶上。《方舆纪要》卷52嘉定府:光相寺“自白水至寺,历八十四盘,山径如线,可通登跻,如是者六十里至峰顶,即普贤示现之处。寺屋皆以板为之”。南宋范
亦作大良平城。在今四川广安县东北大良乡。南宋为广安军治。后改为西宁军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