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高城镇

高城镇

即今湖北随州市东北五十四里高城镇。清乾隆三十九年 (1774) 移出山镇巡司于此,改名高城巡司。


(1)在山东省高青县东南部。面积110.4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高城,人口1680。高城有二千余年的历史,西汉时为被阳侯国治所。隋大业三年(607年)为高苑县治。此为高苑旧城,建国后简称高城。1954—1970年先后为高青县高城乡、区和博兴县高城区。1971年为高青县高城公社,1984年建高城镇。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有砖瓦、沙发制造、建筑、油棉加工等厂(队)。张田公路纵贯镇境西部,丁宋公路横穿镇境南部。古迹有狄城遗址、济水故道、扳倒井、滚龙桥等遗址。(2)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东部。面积183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高城,人口6200。1949年为随县第五区。1956年改为高城乡,属天河口区。1958年属殷店光明公社;后改为高城公社,属殷店区。1963年高城公社改属万店区。1975年高城、兴隆、卸甲、七姑四公社合设高城公社,1984年改高城镇。主产稻、小麦、棉花,盛产柞蚕茧。有酿酒、农副产品加工等厂。矿产有蛇蚊石。随小公路经此。(3)在四川省理塘县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13平方千米。人口 6800。 镇人民政府驻高城,人口4400。该地海拔4187米,在四面环山的草坝上,因称高城。元李唐州、清清化县、民国初理化县均治此。1951年始为理塘县治。1958年设团结、建设乡。1979年为高城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改镇。产肉食、奶制品、皮毛等。为康南畜、土特产品集散地。川藏公路南线、理乡公路经此。有始建于明的黄教寺院理塘寺。


猜你喜欢

  • 陈唐庄支线

    即良陈支线。从天津市静海县东北良王庄向东至天津市东南陈唐庄。

  • 塔水桥镇

    又作塔水坝。即今四川安县南塔水镇。清嘉庆 《安县志》 卷11: 塔水坝 “属彰明县者十之六,系插花地,非连界也。城南五十里”。

  • 里大洞

    在今江西萍乡市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87萍乡县:里大洞“山圆如覆钟。有两洞相接:上洞口在山趾,石田广袤;下洞口出山腹,巨石如屏。中有小溪。宋建炎初,避乱者多归焉。巨寇张成攻围数日,洞中人仰射,贼有死

  • 夷都寨

    在今四川屏山县西北新市镇。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 卷20:“自叙州沿流十里至马湖江口,又西溯七十里至安边寨,又水陆行三百二十里至夷都村。”

  • 敛寻城

    唐南诏置,属剑川节度。在今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境。宋大理废。在今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境内。南诏时属剑川节度使。

  • 永茂陵

    南宋宁宗赵扩陵墓。在今浙江绍兴县东三十六里宝山南麓。

  • 余庆州

    元末置,属播州安抚司。治所即今贵州余庆县西北余庆司(敖溪镇)。明洪武十七年(1384)改为余庆长官司。元末置,治今贵州省余庆县西北敖溪镇。属播州宣抚司。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为余庆长官司。

  • 洛陂

    又名洛女陂。在今陕西西安市东。《清一统志·西安府》: “洛女陂” 条引 《三辅旧事》: “洛女冢南有洛陂,俗号曰洛女陂。”

  • 巴山

    ①又名临川山。即今江西崇仁县西南相山。为崇仁、乐安二县界山。《寰宇记》卷110抚州崇仁县:临川山“在县南六十一里。旧名巴山,天宝六年敕改为临川山”。《明一统志》卷54抚州府:巴山“有栾巴祠,故名。唐改

  • 青鸾溪

    在今贵州思南县西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122思南府: 青鸾溪 “下流入乌江。俗名黑鹅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