驺县
本邹县,汉改邹为驺,属鲁国。治所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二十六里。三国魏复改邹县。
古县名。驺,又作邹。本春秋邾国地。秦置县,治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因境有驺山,故名。属薛郡。汉、晋属鲁国。南朝宋及北魏、东魏属鲁郡。北齐废,改平阳县为邹县,即今邹城市。隋、唐属兖州,北宋属袭庆府,金、元属滕州,明、清改属兖州府。
本邹县,汉改邹为驺,属鲁国。治所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二十六里。三国魏复改邹县。
古县名。驺,又作邹。本春秋邾国地。秦置县,治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因境有驺山,故名。属薛郡。汉、晋属鲁国。南朝宋及北魏、东魏属鲁郡。北齐废,改平阳县为邹县,即今邹城市。隋、唐属兖州,北宋属袭庆府,金、元属滕州,明、清改属兖州府。
又名古桐里。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西十七里张江镇。清光绪《南汇县志》卷1:张江栅镇,“相传明隆庆时有张姓名江者创建市舍,故名”。
一名陡石山。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布列亚山北段。清乾隆《钦是盛京通志》卷27:陡石山在“(宁古塔)城东北二千五百四十四里”。
明嘉靖七年(1528)置,属思恩府。治所在今广西平果县北那升村(旧下旺)。清光绪二年(1876)属百色直隶厅。1918年废入思林县。明嘉靖七年(1528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北下旺。属思恩府
隋开皇四年 (584) 置,属协州。治所约在今云南大关县东北二十六里天星场。大业三年(607) 废入开边县。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天宝后废。古县名。隋开皇四年(584年)置,治今云南省彝良县北
又作岭谿、林谿。即今西藏浪卡子县东南林区。“林”,藏语意为洲。清乾隆间置,在今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东南林区。
唐武德四年(621)置,治所在今云南弥渡县西北二十二里红岩。天宝后废。
在今广东仁化县南。《方舆纪要》 卷102仁化县: 凉伞山 “在县南十五里。山形园耸。《志》云: 县南十里有书台岩,壁立千仞,岩窦隐见,无路可攀。又南五里即凉伞山也”。
在今河北乐亭县东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7乐亭县:中淀河“流经县东南十五里达四沟港,四围皆水,中有高冈,又南通汤家河至胡林口河入海”。
北朝、隋、唐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及其所建政权。4世纪中叶以前,突厥是柔然汗国的属部之一,居于金山 (今阿尔泰山) 之阳。546年,其酋土门打败铁勒,收其部众五万余,始强盛; 552年,击破柔然,遂自立为
在今安徽怀远县北二十里。《清一统志·凤阳府一》: 清沟河,“ 《旧志》: 源出宿州之龙山湖,东南流合十湖诸水,旧自灵璧县南,至凤阳县沫河口入淮。岁久下流淤塞,遂于县北合肥河,遇淫雨,漫溢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