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颍川郡

颍川郡

①秦始皇十七年 (前230) 置,治所在阳翟县 (今河南禹州市)。西汉高帝五年 (前202) 改为韩国。六年 (前201) 复为颍川郡。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三国魏黄初二年 (221) 徙治许昌县 (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古城)。西晋以后辖境缩小。北魏徙治长社县 (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东魏天平初为颍州治。武定七年 (549) 徙治颍阴县 (北齐天保初改长社县,今许昌市),为郑州治。北周为许州治。隋大业三年 (607) 改为颍川郡。唐初改为许州。天宝元年 (742) 复为颍川郡。乾元元年 (758) 又改为许州。东汉中平初黄巾军在此起义。

②东晋侨置,属豫州。治所在邵陵县 (今安徽巢湖市东南)。南朝宋属南豫州。南齐复属豫州。后废。

③南朝宋景平元年 (423) 侨置,属豫州。治所在邵陵县 (今河南郾城县东三十里召陵寨)。北魏太和六年 (482) 移治奇頟城 (今河南郾城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漯河市及郾城、临颍二县地。因在郑州颍川郡南,又称南颍川郡。《水经·汝水注》: “汝水又东南径奇頟城西北,今南颍川郡治。” 即此。北齐天保七年 (556) 改为临颍郡。

④南朝梁侨置,属颍州。治所在许昌县 (今安徽阜阳市东南口孜镇北古城孜)。隋开皇初废。

⑤南朝梁置,治所在黄城戍 (今安徽颍上县西南三十五里)。辖境相当今安徽颍上县地。东魏武定六年 (548) 改为下蔡郡。

⑥北齐改淮阳郡置,属谯州。治所在今安徽凤台县境。隋开皇初废。


(1)战国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置,治阳翟县(今河南禹州市)。以颍水得名。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东魏武定时移治颍阴县(北齐改长社县,隋改颍川县,唐又改长社县,今许昌市)。北齐改为临颍郡。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西汉置有工官。东汉中平初波才的黄巾军于此起义。(2)南朝宋侨置,治今安徽省巢湖市东南,属南豫州。南朝齐属豫州。后废。


猜你喜欢

  • 思吉镇

    在今广西忻城县西南思吉村。明设土巡司戍守。

  • 楚呼楚

    即今新疆塔城市。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 于此筑绥靖城,改名塔尔巴哈台。《清一统志·塔尔巴哈台》: 绥靖城 “地名楚呼楚,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所驻”。

  • 吕城

    春秋时宋邑。即今江苏铜山县东南五十里吕梁集。《左传》:襄公元年(前572),“秋,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即此。西汉置吕县。

  • 街河市

    即今湖北松滋县南三十八里街河市镇。清光绪 《湖北全省分图》: 松滋县南有街河市。

  • 托木河城

    即托漠河城。在今辽宁抚顺市东。《清太祖实录》作“托木河城”。即“托漠河城”。

  • 三新妇山

    一名石新妇山。在今安徽祁门县东北三十里,北接黟县武亭山。《寰宇记》卷104祁门县:三新妇山“在县城东北。上有三石峰,状如人形。春雨初晴,朝阳晖映,霞翠媛媚,其状若彩服靓妆之饰,因名为三新妇山”。

  • 祖溪关

    在今陕西石泉县西北饶风关北。《宋史·吴玠传》: 南宋绍兴三年 (1133),玠与金人大战饶风关,“会玠小校有得罪奔金者,导以祖溪间路,出关背,乘高以阚饶风。诸军不支,遂溃,玠退保西县”。《方舆纪要》

  • 邵原镇

    一作邵源镇。即今河南济源市西八十九里邵原镇。唐初置邵原县。寻废。明、清置巡司于此。在河南省济源市西北部。面积330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邵原镇,人口 2900。因系周召公采邑,地处山间盆地,

  • 花桥市

    即今湖南冷水滩市北七十里花桥街镇。清《乾隆内府舆图》永州零陵县北有花桥。光绪《湖南通志》卷1零陵县图作花桥市。

  • 里楚河

    亦作里楮河。即今四川理塘、木里县境之里塘河(木里河),为雅砻江支流。清乾隆《卫藏通志》卷3:里楮河“在里塘门首。河源出瓦述长垣蒙了沙,向东南流,至眉目喇卡哈雅入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