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

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北九十里黄铎堡乡境内须弥山东麓。北魏至唐之石窟群,长六里,宽三里。现保存较完整者有二十窟; 还有唐、宋、西夏题记多处。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西北部须弥山东麓、六盘山脉北端。这里峰峦叠嶂,岩石嶙峋,曲径通幽,是“凿仙窟以居禅”的理想场所。自北魏开始在这里开凿石窟,至唐代为止,先后修有石窟130余个,其中保存较完整的有20余窟,分别置于当地群众称之为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桃花洞等五个地方,蜿蜒约2千米。据石窟形制和造像特征,属北魏时期者3窟,室内方形,单室,有多层塔柱,雕一佛二菩萨。北周时期者8窟,在须弥山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窟室为方形,但中心柱已改多层小龛为一大龛。造像以一佛二菩萨为主,但装饰华丽,高大雄伟,为全国北周造像中所少见。唐代窟多为方形,中心柱已消失,沿后三壁设佛座,窟内造像增至一铺七身。其中大中三年(849年)题记的一窟,弥勒造像高达20米,气势雄伟。此外,还有唐、宋、西夏等各个时代的题记多处,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一处重要遗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石窟造像


猜你喜欢

  • 晚洲

    在今湖南湘潭县南 一百十里石洲之北。唐杜甫有诗 《次晚洲》。在今湖南省湘潭市南百余里石洲之北。唐杜甫有《次晚洲》诗。

  • 宁朔州都督府

    唐置,寄治朔方县界。约在今陕西靖边县境。唐羁縻都督府。以回纥部族置,始建年代及地域无考。永淳、垂拱时突厥、铁勒相继叛唐后,侨治夏州朔方县(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界,属夏州都督府。

  • 忠路

    即忠路土司。今湖北利川市西南忠路镇。民国时有县佐驻此。

  • 乌河设治局

    1947年由沙湾、和丰二县析置,治乌纳木河(今新疆克拉玛依市东北乌尔禾)。1949年撤销,并入沙湾、和丰二县。1947年由沙湾、和丰二县析置,治乌纳木河(今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1949年撤销,并

  • 筑水

    秦汉以前名彭水。即今湖北西北部汉水支流南河。《汉书·地理志》 汉中郡房陵县: “又有筑水,东至筑阳亦入沔。” 《水经·沔水注》: 筑水 “杜预以为彭水也。水出梁州新城郡魏昌县界。筑水东南流径筑阳县。筑

  • 吕梁洪镇

    北宋置,属彭城县。在今江苏铜山县六十里吕梁。明、清置巡司于此。古镇名。宋置,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参见“吕梁”。

  • 贵勒尔河

    亦名贵烈河。即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之归流河,为洮儿河支流。《清一统志·科尔沁》: 贵勒尔河 “在右翼前旗北八十里。自右翼界鹤五河,东北流会榆河,为贵勒尔河,经魁勒库山,东南流会阿尔达尔河,入洮儿

  • 罗锦山

    在今云南嵩明县东北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14嵩明州: 罗锦山 “在州东北十五里。岩石峭立,文彩若罗锦,因名。下有罗锦泉,里中之田,资其灌溉”。

  • 即召。西周初召公奭封国,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南。后迁今河南偃师县。《战国策·楚策》:“太公望封于齐,邵公奭封于燕。”周室东迁后,改封于今河南济源市西邵原。

  • 洪源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黎州置,治所在汉源县 (今四川汉源县北九襄镇)。辖境相当今四川汉源、石棉、甘洛三县及越西、冕宁二县北部,泸定县南部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