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西周封国。初封在今山西河津市东 (一说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周宣王徙封,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大韩寨。《诗·大雅·韩奕》: “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 王符 《潜夫论》 卷9:“昔周宣王亦有韩侯,其国也近燕。” 春秋为晋所灭。《水经·圣水注》: 圣水 “又东南径韩城东。……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 (按,今固安县南方城) 有韩侯城”。

②战国时诸侯国之一。姬姓。初都平阳 (今山西临汾市)。景侯徙都阳翟 (今河南禹州市)。韩哀侯二年 (前375) 灭郑,徙都新郑 (今河南新郑市)。《战国策·韩策一》: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秦始皇十七年 (前230) 为秦所灭。

③项羽灭秦后,封韩王成置,都阳翟 (今河南禹州市)。《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寻改封郑昌为韩王。辖境相当今河南尉氏县与漯河市以西,宝丰县、登封市以东,舞阳、叶县以北,新密、新郑二市以南地。后为刘邦所灭。


(1)古国名。(1)西周武王子封国,姬姓。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东北,一说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南。西周、春秋间为晋所灭。《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晋司马女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即此。(2)春秋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后所建之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先后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市),韩哀侯二年(前375年)灭郑,又徙都郑(即今河南新郑市)。最盛时疆域有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东南部等地。因地处秦、魏、楚等大国间,成为四战之地。战国中期以后,逐渐削弱,至韩王安九年(前230年),为秦所灭。(2)古邑名。又名韩原。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东。《春秋》僖公十五年(前645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即此。


猜你喜欢

  • 大胜甸

    在今河北万全县北三里。《大金国志》卷22:蒙古大军三千骑驰突冲击,“主急命西京留守纥石烈执中领军迎战于大胜甸。……遂大败,执中以百骑奔还,上怒罢之”。在今河北省万全县北三里。金大安三年(1211年),

  • 感化军

    ①唐方镇名。咸通十一年 (870) 置,治所在徐州 (今江苏徐州市)。天复二年 (902)废。②五代方镇名。后梁置。治所在华州 (今陕西华县)。后唐改为镇国军。唐方镇名。咸通十一年(870年)置,治彭

  • 威隆州

    明洪武十五年 (1382) 改威龙州置,属建昌卫。治所在今四川德昌县西南大山乡。永乐二年(1404) 改为威龙长官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元威龙州置,治今四川省德昌县西南。属德昌路。永乐二年(

  • 武宁溪

    即今四川长宁县东之长宁河。《明史·地理志》 长宁县: “治东西有二溪,并冷水溪,三溪合流入大江,曰三江口。又东出虞公峡曰淯溪,亦曰武宁溪,其下流入于大江。”

  • 施州

    ①北周建德三年 (574) 置,治所在沙渠县 (今湖北恩施市)。《方舆胜览》 卷60施州: “乃施王之余址,故以名焉。” 大业初改为清江郡。义宁二年(618) 复置,治所在清江县 (今恩施市)。唐天宝

  • 锣鼓潭

    在今广东新会市西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新会县: 锣鼓潭,“山溪之水汇流经此,水石冲激,声如锣鼓,南流入海”。

  • 湘东镇

    即今江西萍乡市西三十五里湘东镇。《方舆纪要》 卷87萍乡县: 湘东镇 “在县西三十里。旧有湘东驿,宋建炎间移于县西三十五里之黄花渡。有黄花桥。元驿废”。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北部、萍水河畔。区人民政府驻

  • 大仪山

    在今四川仪陇县西北。清同治《仪陇县志》卷2:大仪山“在县西北三十里。高踞群山之巅,矗立二千余丈”。

  • 泗河城

    即今吉林榆树市东北泗河镇。《吉林乡土志》: “本镇东门外,有古代土城一座,东、西门各一,面积约一方里。据土人云: 此系辽、金时之遗物,盖牧马之场所也; 泗道河子又流经其东,此即本城名之由来也。”

  • 郧州

    一作䢵州。 北周大象初改安州置, 治所在安陆郡安陆县 (今湖北安陆市)。寻复为安州。北周大象初以安州改置,治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市)。辖境约今湖北省安陆、云梦、孝感等市县一带。不久复名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