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野原
在今陕西略阳县北一百四十里。《宋史·宁宗纪》: 南宋开禧二年 (1206),金人破成州,“吴曦焚河池县,退屯青野原”。《曹友闻传》: 端平二年 (1235),蒙古兵入沔阳,“制置使 (赵彦呐) 进屯青野原,被围,友闻曰: ‘青野为蜀咽喉,不可缓’。遣 (曹) 万……夜衔枚由间道直趋青野原”,遂解围。
在今陕西省略阳县北。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金人扼大散关,游骑攻黄牛堡,吴璘自河池驰至,驻青野原,分兵赴援;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破沔州,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自蜀口进屯青野原。皆即此。
在今陕西略阳县北一百四十里。《宋史·宁宗纪》: 南宋开禧二年 (1206),金人破成州,“吴曦焚河池县,退屯青野原”。《曹友闻传》: 端平二年 (1235),蒙古兵入沔阳,“制置使 (赵彦呐) 进屯青野原,被围,友闻曰: ‘青野为蜀咽喉,不可缓’。遣 (曹) 万……夜衔枚由间道直趋青野原”,遂解围。
在今陕西省略阳县北。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金人扼大散关,游骑攻黄牛堡,吴璘自河池驰至,驻青野原,分兵赴援;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破沔州,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自蜀口进屯青野原。皆即此。
原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山。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唐元和间李宽读书于此。北宋至道间李士真就遗址重建。景祐间仁宗赐名“石鼓”,并拨置学田,权作州学。其后废置无常,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现辟为公园。
在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西下场村银坑洞。《方舆纪要》卷94景宁县:下场坑银冶“在县西十里”。明初开采,弘治中封闭。
在今河北易县西永宁山下清西陵之泰陵东北三里。是高宗生母孝圣皇后钮祜禄氏的陵寝。
确址待考,当在今甘肃永靖县北黄河上。《资治通鉴》: 东晋太元元年 (376),前秦灭前凉,遣梁熙 “济自清石津,攻凉骁烈将军梁济于河会城”。古津渡名。今地不详,约在今甘肃省永靖县北黄河上。东晋太元元年
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东旧资圣院。《宋史·文彦博传》: 彦博在洛 “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用白居易九老会故事,置酒赋诗相乐,序齿不序官,为堂,绘像其中,谓之 ‘洛阳耆英会’”。即在此。
1949年析曲江县城区置,属广东省。治所即今广东韶关市。在广东省北部、北江中下游,邻接湖南、江西两省。面积1.85万平方千米(市辖区346平方千米)。人口314.8万(市辖区53.4万),其中瑶族2.
在今浙江衢县北。《方舆纪要》卷93衢州府西安县:灰岭“在府北九十五里,与严州府遂安县接界”。
即左人邑。在今河北唐县西四十里西雹水。《水经·滱水注》:“滱水又东径左人城南。应劭曰:左人城在唐县西北四十里。县有雹水,亦或谓之为唐水也。”
①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即今湖南宁远县北五十六里柏家坪镇。西汉高帝五年 (前202) 属长沙国。元朔五年 (前124) 属零陵郡。武帝封长沙定王子买为舂陵侯。即此。《水经·湘水注》: 舂陵县“本冷道县之
北宋置,属辰州。在今湖南沅陵县北二十里。熙宁九年(1076)废。元置巡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