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陵县

陵县

蒙古至元二年 (1265) 改陵州为县,治所即今山东德州市。三年 (1266) 复为陵州。明洪武元年 (1368) 降为陵县,属济南府。永乐七年(1409) 移治德州故城,即今山东陵县。民国初属山东东临道。1925年改属德临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


在山东省西北部。属德州市。面积1213.8平方千米。人口55.7万。辖9镇、3乡。县人民政府驻陵城镇。汉置安德县属平原郡。隋为平原郡治,又分置将陵县,治今县北。唐为德州治。北宋因之,移将陵县于长河镇(今德州市)。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升将陵县置陵州,至元二年(1265年)降为陵县。次年复为陵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陵州为县,废安德县入德州,七年移德州于故陵县(今德州市),十三年置陵县于此,属济南府。1913年属东临道,1925年属德临道,1928年直属省。1939年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属鲁北行政区。1941年更名匡五县,属冀鲁边区二专区。1945年属渤海行政区二专区。1949年复名陵县,次年属德州专区。1952年撤陵县,1961年复置。1967年属德州地区,1994年属德州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有马颊河、德惠新河、朱家河、笃马河流过。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为主。工业有化肥、化工、磷肥、毛纺、农机修造、电器、酿造、木器、粮油加工等。104国道及永馆、乐德公路纵横县境。古迹有颜子碑、平原君墓、孙公墓、东方朔墓、神头汉墓群等。


猜你喜欢

  • 铁骊王府

    在今黑龙江铁力市境。辽时为铁骊族的活动中心。

  • 贾汪

    即今江苏徐州市东北贾汪区。津浦铁路有支线通此。

  • 临泃县

    唐武德二年 (619) 置,属玄州。治所在今河北三河市东南。贞观初废。古县名。唐武德二年(619年)以临泃邑置,治今河北省三河市东。属玄州。贞观初省。

  • 田阳县

    1935年改奉议县置,属广西省。治所在今广西田阳县西南右江南岸旧城村。后迁今田阳县西北那坡镇。1955年迁今田阳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西岸。属百色市。面积 2394 平方千米。人口32.8

  • 哈拉哈什

    即今新疆墨玉县。清乾隆 《西域同文志》 卷3: 哈喇哈什,“回语: 哈喇,黑色。河中多产黑玉,故名”。1919年置墨玉县于此。

  • 披沙设治局

    1929年置,属四川省。治所即今四川宁南县。1930年改为宁南县。

  • 东江塘

    即今广西河池市东环江西之东江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宜山县图:西北有东江塘墟。

  • 九畿

    先秦时理想中的一种行政区划。据《周礼·夏官·大司马》 载:“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以王畿为中心, 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

  • 苦竹城

    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二十九里。《越绝书》卷8: “苦竹城者,句践伐吴还,封范蠡子也。” 唐李峤有 《早发苦竹馆》 诗。春秋越地。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相传越王勾践灭吴后,以苦竹城封范蠡之子。

  • 晒经关

    明置,属越嶲卫。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南晒经乡。《明史·地理志》 越嶲卫: “有晒经关。” 明曹学佺 《蜀中广记》 卷34: 晒经关,“ 《志》 云: 关在越嶲卫东三百里高岭山,关旁广石,即三藏法师晒经处,